今天分享的是:2025年腾讯专有云企业版(TCE)高可用技术白皮书
报告共计:34页
腾讯专有云TCE高可用技术:筑牢企业业务连续性“防护网”
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业务对云计算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系统中断哪怕是几分钟,都可能造成巨大损失。腾讯专有云企业版(TCE)最新发布的高可用技术白皮书,系统拆解了面向企业级场景的全栈高可用解决方案,从技术架构到实战落地,为不同行业客户提供了保障业务连续性的清晰路径。
高可用的核心是在故障发生时,最大限度减少业务中断时间(RTO)和数据丢失量(RPO)。白皮书以SLA(服务级别协议)为基准,提出可用性需从“3个9”(每年故障约8.76小时)向“6个9”(每年故障仅约31.5秒)突破。为实现这一目标,TCE构建了“八横四纵”的高可用体系:“四纵”从硬件组件、节点、机柜到可用区(AZ),覆盖不同层级的故障容忍;“八横”则贯穿基础设施、管控底座、网络、计算、存储等全业务链条,形成立体防护网络。
在部署模式上,TCE提供了灵活适配不同场景的方案。单AZ部署主打低成本,通过硬件冗余、机柜分散部署等设计,保障单『数据中心』内的稳定性,适合业务规模较小、对成本敏感的企业;双AZ+仲裁区部署是金融、政务等核心领域的“标准配置”,主备AZ通过高速DCI(『数据中心』互联)链路实现数据同步,仲裁区部署ZK、etcd等组件,在单AZ故障时自动重组集群,实现RTO趋近于0、RPO=0;三AZ部署则更进一步,将核心组件跨三个物理隔离的AZ分布,任意一个AZ故障不影响业务运行,无需额外仲裁区,成为头部金融机构的优先选择;而双Region(地域)部署结合同城双活与异地灾备,在主地域整体故障时,异地灾备地域可快速接管业务,满足跨国、跨区域企业的极致容灾需求。
技术实现层面,TCE从IaaS到PaaS层进行了全栈优化。IaaS层是高可用的“基石”,网络方面采用双ISP接入、链路冗余设计,即使单条『互联网』或专线故障,流量也能自动切换;计算层面,云『服务器』(CVM)支持500毫秒内的热迁移,容器平台(TKE)可跨AZ调度,确保业务实例“无缝衔接”;存储则通过三副本、跨AZ同步等机制,块存储(CBS)、文件存储(CFS)、对象存储(COS/CSP)均实现数据零丢失。PaaS层聚焦数据与应用稳定性,消息队列TDMQ-Pulsar通过跨AZ三副本实现强一致,关系型数据库TDSQL支持跨AZ同步复制,缓存CRedis、微服务框架TSF则通过分布式架构,在故障时快速恢复服务。
白皮书还通过多个行业实战案例,展现了技术方案的落地价值。某国家级5G新媒体平台采用“专有云+公有云”同城双活架构,实现单点故障不影响业务,单AZ故障时服务能力至少保留50%,保障超高清视频分发、内容运营等核心业务连续;某头部农商行基于双AZ+仲裁区方案,构建分布式金融云平台,核心数据RPO=0,故障切换RTO达分钟级,摆脱传统IOE架构的局限;某国有大型保险集团通过双Region部署,让南北区域用户自动访问最近节点,降低时延的同时,实现跨地域业务容灾;某头部股份制商业银行则创新落地同城三AZ方案,在国产化『服务器』上承载核心业务,分散技术风险的同时为未来扩容奠定基础。
值得关注的是,TCE针对传统存储方案的痛点进行了革新。传统FC-SAN存储在链路中断时易出现IO阻塞、数据脑裂等问题,而TCE的分布式存储通过三副本冗余、跨AZ快照备份等设计,结合对象存储CSP的四副本机制,将数据持久性提升至99.9999999999%,彻底解决传统架构的风险。
从技术理念到实践落地,TCE的高可用方案打破了“高可用必然高成本”的误区,通过分层设计、灵活部署,让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企业都能找到适配的解决方案。无论是保障金融交易的零差错,还是支撑新媒体平台的海量并发,TCE都在以技术创新为企业『数字化』转型保驾护航,让业务连续性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报告共计: 34页
中小未来圈,你需要的资料,我这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