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航道得以通航,本质上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直接产物。海冰消融,对北极航道的进一步发展,是机遇还是挑战?
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破冰船研究院院长黄嵘看来,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无疑对全球气候变暖造成了影响,但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在于地球气候的周期性变化。
作为我国北极科考的亲历者与推动者之一,黄嵘从气候与科考双重视角,解读了中欧北极快航开通背后的自然条件与现实意义。
纵观地球发展的历史,经历过多次冰河期、温室期的地球温度呈现周期性升降的规律。进入21世纪,全球气候系统处于变暖的周期中,并对极地产生了影响。中国气象局发布的2024年度《极地气候变化年报》显示,1979年至2024年,北极地区的温度平均每10年升高0.52℃。其中,2024年北极地区年均气温为-6.89℃,较1991年至2025年气候均值高0.65℃。
“根据科考界的预测,北极特定区域可能在未来出现无冰区。”黄嵘说,特别是在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的区域,极地温度或将进一步升高。
目前,北极已形成东北航道、西北航道及中央航道三条主要航道。其中,东北航道是目前最为成熟的航道,也是此次“伊斯坦布尔桥”轮所使用的航道。
“海冰消融势必催生新的机遇。”黄嵘说,随着未来通航窗口期的进一步延长,北极航道的发展空间将变得更加广阔,经济价值有望进一步释放。
但在进一步开发北极航道的过程中,当地生态承载能力同样不容忽视。在推进北极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必须坚持绿色低碳理念。
“中国持续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正是对北极生态负责的体现。”黄嵘说,随着国家对极地战略的日益重视,极地研究持续升温。
这条看似“偶然”走入公众视野的北极航道,实则是中国极地科考与航运实力积累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和黄嵘一样,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众多专家一致认为北极是极具开发潜力的“宝地”。虽然目前在东北航道上,具备一定破冰能力的商船只能在每年7月至9月航行,但在全球气候变暖、海冰消融的趋势下,这一航道有望释放更大潜力。
宁波日报 甬派客户端 见习记者卢昕炎 记者尹幸芷 殷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