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抖音』账号,用AI工具把课本里枯燥的古文变成生动有趣的短剧,仅发布30条作品就吸引了超90万粉丝。
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2025年3月,一位内容创作者决定尝试用『DeepSeek』和AI绘画工具制作古诗词视频。
他从《静夜思》开始,使用『DeepSeek』的深度思考模式,将古诗拆解成短视频分镜脚本。
“操作其实很简单,基本上会复制粘贴就能搞定。”他分享道,“打开『DeepSeek』,输入提示词:‘帮我把《静夜思》拆解成短视频分镜脚本,每个分镜描述画面内容。’AI就会生成一个详细的分镜表格。”
接着,他将分镜描述优化成AI绘画提示词,输入到即梦等AI绘画工具中,生成统一的国风画面。
为解决AI绘画的人物一致性问题,他采用在即梦里上传“参考图”的方法,让AI按照之前的画风绘制新图。
图片生成后,使用即梦AI的“图生视频”功能,让静态图片动起来,增添风吹书卷、烛光闪烁等动态效果。
最后,用TTSMAKER生成朗诵音频,用剪映将视频、配音、背景音乐和字幕合成一个完整的古诗词视频。
结果令人震惊:短短一个月,他的账号粉丝数突破了5万,日均播放量稳定在10万左右。
而这只是开始。在随后的几个月里,有人甚至创造了30条作品吸引90万粉丝的佳绩。
制作爆款的AI古文短剧,到底需要哪些工具和步骤?
核心工具其实并不复杂:『DeepSeek』用于生成和优化内容,即梦AI等工具用于生成图片和视频,剪映用于后期合成。
以《赤壁赋》为例,一位B站UP主使用AI工具,将苏轼的千古名篇转化为视觉盛宴。
从“寄蜉蝣于天地”的宇宙浩瀚,到“挟飞仙以遨游”的极致浪漫,每一帧画面都充满了中国古典美学元素。
制作过程的关键是要解决人物一致性和风格统一性的问题。
“AI绘画的一个坑就是,每次生成的角色都不太一样。比如你画了个李白,下一张图可能变成了张三,这就很离谱。”一位经验丰富的创作者提醒道。
他的解决方案是:在即梦里上传“参考图”,让AI按照之前的画风去画新图,或者用Photoshop简单修图,把关键特征手动调整一致。
AI古文短剧的魅力,远不止于技术层面的创新,更在于它对传统古文教学方式的革命性改变。
在传统的古文课堂上,学生往往被动接受老师的翻译和解释,但AI短剧给了他们主动参与和创造的机会。
“有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Mootion将课文生成动画。”有老师说。
比如《木兰诗》,学生可以输入指令设定背景为“中国古代”,然后贴上白话翻译的文字,或者先自行改写文字,增添更多细节描绘。
这种动画制作方式不仅能将抽象的文字内容具象化,还能帮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主动消化课文,有效激发他们主动阅读。
更重要的是,不同的学生对同一课文会有各自的解读和呈现,动画生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再创造的诠释,有助于学生展现个人创意。
而对于那些时代久远、学生难以理解的课文,AI也能发挥巨大作用。
AI古文短剧的爆火,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启示。
它证明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关键是要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和传播载体。
2024年2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中国首部文生视频AI动画片 《千秋诗颂》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标志着AI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应用获得了官方认可。
该片共26集,每集约7分钟,聚焦国家统编语文教材200多首诗词,依托“央视听媒体大模型”,运用AI人工智能技术将诗词制作为水墨国风动画。
在同等预算条件下,制作《千秋诗颂》至少需要8个月时间,依托大模型后,制作周期缩短至4个月。
“传统的纯人工制作,我们团队一个月只能做一集,现在一个月可以做三集。”《千秋诗颂》导演表示。
更为重要的是,AI古文短剧的兴起为教育公平提供了新的可能。
一位县城中学教师分享了他的经历:使用AI工具前,他班级的古文平均分只有68分,全县排名靠后。
引入AI辅助教学后,班级古文平均分提升至89分,全县排名前进了12位。
他开发的《AI+古文》课程被教育局推广,课时费翻了三倍。
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内容创作者开始尝试用AI工具让古文“活”起来。
一位刚入行的新手表示,按照“『DeepSeek』生成文案+即梦AI生成画面+剪映合成”的流程,他5分钟就能完成一条国学语录视频。
技术的进步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参与文化传承的创新工作。
参考资料
1.《翻转教育》:《Mootion AI玩轉課文!5千字補充教材變影片》
2.《搜狐》:《蓓蓓说项目:用AI工具生成古诗词短剧,699的课程卖了267份,宝妈也能做》
3.《红网》:《时隔千年脉搏共振,诠释“忧乐”时代价值,文旅短剧《古今忧乐范仲淹》上线红果短剧》
4.《哔哩哔哩》:【4K/AI动画】我把《赤壁赋》肝成了一部国产史诗!这才是课本该有的样子!
5.《腾讯新闻》:《用『DeepSeek』 做AI古诗词视频,一月狂涨5W粉》
(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