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航空发动机一直是科技领域的一个短板,曾经是最难突破的一块“硬骨头”。早期,飞机的心脏——发动机几乎全靠进口,一旦遇到问题就会出现卡脖子的现象。张恩和,这位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奋斗了一生的专家,主导了太行发动机的研发工作,虽然他负责的阶段,发动机的可靠性问题仍未完全解决,但他依然被视为中国航空发动机史上的重要人物。这是因为他所做的不仅仅是研发出一台发动机,更是在为中国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背景。航空发动机的技术门槛极高,全球能够掌握的国家屈指可数,像美国的普惠、通用,英国的罗罗,前苏联的发动机厂家等都是世界领先者。中国起步较晚,五十年代才开始研发涡喷发动机,到了六七十年代有所进展,但到八十年代,西方国家已经在第四代战机发动机上取得了突破。那时中国刚刚开启改革开放,经济在飞速发展,但航空发动机技术的差距却逐渐拉大。1986年,专家们提议启动涡扇发动机项目,经过中央批准,太行发动机的研发正式开始,这就是代号WS-10的起点。
张恩和出生在1939年,来自辽宁营口的普通家庭。五十年代末,他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专攻航空动力专业。1963年毕业后,他进入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从基础工作做起。最初,他参与了涡扇6项目,虽然那个型号失败了,但也为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此后,他参与了多个发动机的改进工作,逐步晋升,最终在1987年,太行项目启动时,张恩和担任了总『设计师』。他当时五十多岁,正是技术积累的黄金年龄。
太行发动机的研发从零开始,难度可想而知。发动机内部气流复杂,计算难度高,没有现成的方程可以套用。研发团队不到三百人,设备简陋,条件艰苦,尤其是到了九十年代,虽然经济有所改善,但技术封锁依然严密。西方国家不愿意出售核心技术,张恩和和他的团队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摸索前进。1998年,首台全尺寸样机终于组装完成,为后续的研发奠定了基础,但那时故障频出,超过二百项问题需要逐一解决。压气机盘破裂、模拟高空测试问题等都需要一步步排除。
到了2001年6月6日,搭载太行发动机的战机成功首飞,这标志着太行发动机的基本可行性得到了验证。但问题仍然存在,早期型号WS-10A虽然推力达到132千牛,但振动大、寿命短,仅为1500小时。2003年,正值非典时期,四川基地试车时再度暴露隐患。张恩和亲自赶到现场,六十多岁还坚持分析数据,最终调整方案,2005年12月,太行发动机终于通过了定型审查。此时,太行已算初步成型,但在可靠性方面,仍未达到军方的高要求。
为什么说太行的可靠性问题没彻底解决?尽管定型后,太行发动机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早期型号的故障率较高,空军一度考虑是否要全换发动机。振动问题影响了飞行稳定性,高空性能不稳定。张恩和负责的阶段,主要是将基本的气动设计、结构强度等打好基础,但对于精细优化,尤其是材料和控制系统的改进,还是需要后期的不断迭代。
但张恩和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这些技术细节上。他的最大功劳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他建立了中国自主研发的航空发动机体系。以前中国的航空发动机多是通过仿制或者拆解外国技术来学习,而太行发动机则是完全自主研发的,涵盖了设计、生产、测试等全链条。这一步跨出去,意味着中国不再是单纯的跟跑者,而是从跟跑进入并跑阶段。张恩和组织协调资源,成功攻克了核心技术难题,如涵道比和推重比等,使得太行发动机具备了大推力的能力。2009年,他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并荣获一等功。
第二,张恩和为中国航空事业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太行发动机项目历时近二十年,培养了上千名技术精英。刘永泉就是其中之一,他跟随张恩和一起工作,后来主攻WS-10B型号,使得推力达到了144千牛。通过改进气动设计和增强结构的可靠性,WS-10B解决了早期型号的振动问题,寿命也提升到4000小时,广泛装备了歼-20和歼-16等先进战机。太行系列发动机现已衍生出多款型号,广泛应用于军民两用领域,像运-20也使用了太行的衍生型。
回顾中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历史,从五十年代仿制米格-21的涡喷7,到六十年代的涡喷13,再到八十年代仿制英国斯贝发动机的涡扇9,中国一直面临着材料和工艺的瓶颈。太行发动机的问世,标志着中国首次成功研制出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填补了这一空白。随着太行发动机的成功,国家航空发动机集团的成立,使得中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进一步迈向了集团化发展。太行发动机还为中国航空发动机的“涵道时代”铺平了道路,接下来的WS-15发动机也在研制中,推力将更大,专为第五代战机服务。
张恩和个人的轨迹也是中国航空事业的缩影。从毕业到退休,他在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工作了五十三年,退休后仍然关心航空事业。2016年10月,他因病住院,但依然不愿通知单位,怕耽误工作。最终,他在11月13日因心衰去世,享年77岁。虽然他获得了诸多荣誉,如“航空报国科技尖兵”等,但他一直保持低调。在获得150万元奖金后,他决定将奖金平均分配给一线工人,体现了他的无私精神。
张恩和之所以被誉为中国航发的最大功臣,是因为他为中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开创了局面。尽管他没有完全解决发动机的可靠性问题,但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后来的突破提供了可能。正如盖房子需要先打好地基,张恩和为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的技术突破和人才培养,都是在他的努力之上不断发展壮大的。今天的中国空军,已经有了足够的底气,在南海、东海巡航,太行发动机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