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程序员,我每天与代码、算法和系统架构打交道,对技术的“实用性”有着近乎本能的敏感。当“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浪潮席卷而来时,我最初是带着技术人的审慎在观望:这些大模型生成的文本、图像、视频,真的能超越“玩具”的范畴,成为普通人谋生的工具吗?而当看到“船长实战课:手把手教学真能实现收入腾飞?”这样的宣传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警惕——在技术圈,我们太熟悉“速成神话”的套路了:一个工具,一套课程,就能让你月入过万?这听起来更像是一场精心包装的营销,而非真实的财富路径。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实践,我的看法发生了转变。普通人靠AIGC搞副业,是完全可能的,但“收入腾飞”的关键,从来不在“船长实战课”本身,而在于你如何理解AIGC的角色,以及你愿意为之付出的真实努力。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AIGC技术的出现,确实极大地降低了内容创作的门槛。过去,设计一张海报需要Photoshop技能,写一篇营销文案需要文案功底,制作一段短视频需要拍摄和剪辑能力。而现在,一个简单的提示词(Prompt),就能让Midjourney生成一张堪比专业画师的插画,让ChatGPT写出逻辑清晰、文风多变的文章,让Suno创作出风格各异的背景音乐。这种“生产力爆炸”,让“一人工作室”成为可能。从这个角度看,“船长实战课”这类教程的价值,是将这些分散的工具和技巧,整合成一套可操作的流程。它会教你如何优化提示词,如何组合使用不同工具,如何将AI生成的内容进行后期加工和商业化包装。对于完全不了解AIGC的普通人来说,这种“手把手教学”确实能快速入门,避免在信息海洋中迷失方向。
然而,问题也恰恰出在“手把手”这三个字上。课程能教你“怎么做”,但无法赋予你“做什么”的判断力。
我见过太多学员,学完课程后,立刻开始批量生成“AI绘画头像”“星座运势文案”“短视频脚本”去卖。结果往往是:同质化严重,缺乏个性,很快被市场淹没。因为AIGC只是工具,它生成的内容质量,最终取决于使用者的审美、洞察力和商业思维。一个优秀的提示词『工程师』,本质上是一个“需求翻译者”——他需要理解客户的真实意图,将其转化为机器能理解的指令。这需要的是对人性、市场、文化的深刻理解,而非简单的“咒语”背诵。
作为程序员,我深知自动化工具的威力,但也清楚其局限。AIGC就像一个极其强大的“代码生成器”,它能帮你写出函数、生成测试用例,但整个系统的架构、业务逻辑的串联、用户体验的设计,依然需要人类『工程师』来完成。同样,在副业中,AIGC可以承担“执行层”的工作——生成初稿、设计草图、剪辑素材——但选题策划、价值定位、客户沟通、品牌建立这些核心环节,依然需要“人”来主导。
“船长实战课”或许能教你如何用AI做小红书爆款笔记,但无法教你如何找到真正有需求的细分市场;它能演示如何接单赚钱,但无法保证你具备持续交付高质量服务的能力。真正的“收入腾飞”,来自于你能否将AIGC融入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中,比如:
垂直领域专家:利用AI快速生成行业报告、知识卡片,建立专业IP。
定制化服务提供者:为小微企业设计LOGO、宣传册,用AI提高效率,用人把控品质。
教育内容创作者:将复杂的知识用AI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图文或视频,进行知识付费。
此外,我们必须正视AIGC的“同质化陷阱”和“版权©️风险”。当所有人都用同样的模型生成类似的内容时,你的作品如何脱颖而出?AI生成的图像、音乐是否拥有版权©️?能否商用?这些问题,课程可能不会深入探讨,但却是副业路上必须面对的现实。
那么,普通人该如何看待这类课程?我的建议是:
把它当作“工具箱🧰”,而非“印钞机”。学习其中的技巧和流程,但不要迷信“学完就能暴富”。
聚焦价值,而非工具。思考你能为他人解决什么问题,AIGC只是帮你更高效地交付解决方案。
动手实践,小步快跑。从一个小项目开始,比如为朋友的店铺设计海报,收集反馈,迭代优化。
建立个人壁垒:在AI生成的基础上,加入你的独特见解、审美风格或专业知识,形成差异化。
总而言之,AIGC为普通人开启了一扇新的副业大门,它让“创意工作者”的门槛大幅降低。但“船长实战课”之类的教程,只是帮你拿到入场券🎟️,真正的航行,需要你亲自掌舵。收入能否“腾飞”,不取决于你学了多少技巧,而取决于你能否在人机协同的时代,找到自己不可替代的价值——是洞察力、是审美、是同理心,还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程序员,我始终相信:技术是杠杆,但撬动未来的支点,永远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