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参考报)
醇氢电动与液态『新能源』助力能源变革
能源是国家的基石,当前我国工业、数字经济领跑全球,对能源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我国的能源体系中,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72%,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40%,电力结构中以燃煤为主的火电占比达到63.2%。在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转型过程中,如何构建绿色低碳的新型能源自主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答题。
近年来,我国不遗余力地推动能源革命,大力发展『新能源』,能源结构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构建多元化能源体系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除了电和氢,以甲醇为代表的“液态『新能源』”也应当大力发展,经过20多年探索,目前醇氢电动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且被广泛应用。
甲醇是符合国情的液态『新能源』
有效保障国家能源自主
我国能源禀赋“多煤、缺油、少气”,能源自主、能源安全一直是我国的头等大事,当前我国一方面大力发展风光电等可再生能源,另一方面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发挥好其能源压舱石的作用。甲醇既是煤基清洁燃料,又可以由风光电制氢耦合煤化工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实现大规模制备,实现煤的零碳高效利用,每生产1吨零碳甲醇可以消纳1.375吨的二氧化碳,实现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我国每年排放高浓度二氧化碳约80亿吨,利用其中十分之一合成零碳甲醇,可制备甲醇约6亿吨。
同时,合成甲醇的过程也能把不稳定的风光电能源转化为稳定的液体『新能源』,是一种长时储能的方式,是风光电的最佳载体。
甲醇也是最理想的液态化的氢基燃料,是未来发展氢能必不可少的能源。因为甲醇的储氢能力极强,1立方液氢含氢70kg,而1立方甲醇含氢148.3kg。2023年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主火炬燃料采用的就是吉利提供的废碳再生的零碳甲醇,成为亚运会历史上的创举。
液态『新能源』储运便捷
可最大化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快速推广
我国的能源自主还存在一个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是能源储备集中在西部,而能源消费则集中在东部。为了攻克能源运输的问题,我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先后布局了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北煤南运等重大工程。但巨大的投入也赶不上工业的发展速度,并且风光电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也在西北,直接输电仍然面临调度难、调峰难的问题。
液体能源是迄今为止人类最便捷最高效的能源,如果西北的风光电结合煤化工合成液态的甲醇,就可以直接利用现有油气管网实现低成本大规模长距离运输。合成液体的甲醇后利用管网运输,预测规模化管道运输每升成本可控制在0.1元以内,最大化利用现有基础设施的同时,大幅降低能源运输成本。
加注方面,依托目前全国现有的12万座加油站终端,每座只需花费5万元至10万元的改造成本就能直接使用,远远少于建设一个加氢站1200万元、换电站800万元、超充快充站150万元的投资。也无需投入巨资重新建设电厂、电网、补能系统,大幅节省社会成本,是我国实现能源变革成本最低的路径。
醇氢电动是电动化的升级
助力交通运输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
甲醇是清洁高效的燃料,可以为各类交通工具、工程机械以及船舶、发电机组提供能源,与之相配的醇氢电动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且被广泛应用。
醇氢电动是在电动化基础上,把甲醇燃料和甲醇发动机作为能量储存和转化的单元,充分发挥甲醇液体能源能量密度高、补能便捷、安全可靠等优势。同时,还能实现绿色零碳,经济性优势也非常突出。
醇氢电动是电动化的升级,醇氢电动技术可以解决续航不足、补能不便、重量大、低温衰减、成本高昂等问题。以重卡为例:与纯电动对比,醇氢电动重卡购置成本低10%,一次加注燃料可行驶1500公里以上,甲醇燃料冰点-97.6℃可供北方冬季正常使用,运营效率可提升20%以上;与氢燃料电池对比,醇氢电动重卡购置成本不到其三分之一,且运营成本每公里可以节省2块钱。
此外,如果利用醇氢电动对非道路系统的设备进行替换改造,可实现高端设备的国产替代,燃料成本降低幅度达40%至50%,运行效率较传统燃油提升20%,排放降低至少90%,实现污染物近零排放,使用零碳甲醇则可实现零碳排放。
吉利秉持“用零碳甲醇破解世界能源和双碳难题”信念,从2005年开始持续投资研发醇氢电动技术。醇氢电动技术历经20余年的技术迭代升级,环保性、经济性、安全性已实现商业化应用,运营的醇氢电动汽车超5万辆,累计里程超230亿公里,形成核心专利400余件。在非道路领域,搭载醇氢电动技术的矿机、装载机、挖掘机、发电机组已在全国8个省份批量投放,全球首艘醇氢电动船舶已在今年9月下水,醇氢电动的应用场景将得到进一步扩充。
醇氢电动作为液态『新能源』的技术路线,具有比传统『新能源』技术更加便捷、高效、低成本的储运加注优势,我国作为最大的甲醇制备生产国,无论是能源禀赋还是产业布局都十分完备,因此发展醇氢能源是适合中国国情、有利于国家能源自主的能源形式。
(浙江醇氢科技有限公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