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 年,比利时科学家在《自然》杂志首次报道了一种特殊抗体 —— 羊驼外周血中天然缺失轻链的重链抗体,其单独克隆表达的重链可变区(VHH),不仅能保持与抗原的高亲和力结合,还具备分子量极小(仅 15kDa)、结构稳定的特性,这就是后来被称为 “纳米抗体(Nanobody, Nb)” 的新型分子工具。如今,纳米抗体凭借 “兼顾传统抗体特异性与小分子药物穿透性” 的独特优势,已成为治疗性抗体、诊断试剂、基础研究领域的 “新星”,彻底打破了传统抗体的应用局限。
一、纳米抗体的 “特殊出身”:天然结构决定核心优势
与传统抗体(由两条重链、两条轻链组成)和人工改造的单链抗体片段(scFv)相比,纳米抗体的天然结构赋予了它不可替代的特性:
1. 结构极简:已知最小的功能性抗原结合单位
纳米抗体的核心是重链可变区(VHH),晶体尺寸仅 2.5nm×4nm,分子量约 15kDa—— 仅为传统完整抗体(150kDa)的 1/10,scFv(25-30kDa)的 1/2。这种极小的分子尺寸带来两大关键优势:
- 组织穿透性强:能穿透传统抗体难以到达的区域,如穿过血脑屏障(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关键瓶颈)、深入『肿瘤』组织内部,或进入细胞间隙与靶点结合;
- 易表达且可溶性高:无需复杂的二硫键配对或折叠辅助,可在原核系统(如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产量可达传统抗体的 5-10 倍),且表达产物不易聚集(scFv 常因疏水区域暴露导致聚集),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2. 稳定性卓越:耐受极端条件,适配多场景应用
天然重链抗体的 VHH 结构进化出了更强的环境适应性,能耐受高温(60-80℃短期处理仍保持活性)、强酸(pH 2-3)、强碱(pH 11-12)及高浓度变性剂(如尿素),这一特性使其在多场景中具备优势:
- 诊断试剂领域:无需严格冷链运输与储存,适合基层医疗或野外检测(如胶体金试纸条);
- 工业催化领域:可作为酶的融合标签,在高温反应体系中仍保持稳定,提升催化效率;
- 体内治疗领域:进入人体后,能抵抗胃酸、消化酶的降解,延长体内半衰期(部分纳米抗体可通过 PEG 修饰进一步延长循环时间)。
3. 免疫原性低 + 亲和力高:兼顾安全性与特异性
- 低免疫原性:羊驼 VHH 的氨基酸序列与人类重链可变区(VH)同源性较高,且无传统抗体的轻链恒定区,进入人体后引发抗抗体(ADA)反应的概率远低于鼠源或嵌合抗体,安全性更优;
- 高亲和力:VHH 的抗原结合位点更灵活,可结合传统抗体难以接触的 “隐蔽表位”(如酶的活性中心凹槽、病毒表面的构象表位),亲和力常达纳摩尔(nM)甚至皮摩尔(pM)级别,与优质传统抗体相当。
二、纳米抗体的构建核心:噬菌体展示技术赋能高效筛选
要获得针对特定靶点的纳米抗体,需通过 “免疫 - 建库 - 筛选” 三步流程,其中噬菌体展示技术是实现高效筛选的关键:
- 免疫与基因克隆:用目标抗原免疫羊驼,刺激其免疫系统产生针对该抗原的重链抗体;从羊驼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提取 RNA,逆转录为 cDNA🧬 后,通过 PCR 扩增 VHH 基因片段;
- 噬菌体文库构建:将 VHH 基因片段插入噬菌体(如 M13 噬菌体)外壳蛋白(如 PⅢ)的基因序列中,使 VHH 与外壳蛋白融合表达,展示在噬菌体表面,形成 “每个噬菌体展示一种 VHH” 的纳米抗体文库(库容可达 10⁸-10¹⁰);
- 高通量筛选:利用 “生物淘选(Biopanning)” 技术,将靶抗原固定在固相载体上,加入噬菌体文库孵育 —— 仅能与靶抗原结合的噬菌体可被保留,未结合的被洗涤去除;将保留的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扩增后,重复 3-5 轮筛选,逐步富集高亲和力的 VHH 克隆;最终通过测序与功能验证,获得特异性纳米抗体。
这种方法无需复杂的杂交瘤制备过程,筛选周期仅需 2-4 周,远快于传统单克隆抗体制备(2-3 个月),且能一次性获得多种高特异性纳米抗体,大幅提升研发效率。
三、纳米抗体的应用场景: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全覆盖
凭借独特优势,纳米抗体已在多个领域落地应用,成为生物医药研发的 “多面手”:
1. 治疗性药物研发:攻克传统抗体的治疗瓶颈
- 『肿瘤』治疗:作为靶向载体,与毒素(ADC 药物)、放射性核素或免疫细胞(如 CAR-T)偶联,精准靶向『肿瘤』细胞;因分子量小,可穿透实体瘤间质,提升药物递送效率;
- 自身免疫病治疗:针对细胞因子(如 TNF-α、IL-6)的纳米抗体,可快速中和炎症因子,且因穿透性强,能更高效到达炎症部位;
-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可穿透血脑屏障,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 Aβ 蛋白、帕金森病的 α- 突触核蛋白等靶点开发治疗药物。
2. 临床诊断:提升检测灵敏度与便捷性
- 体外诊断试剂:用于胶体金试纸条、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电化学发光法等平台,检测『肿瘤』标志物(如 PSA、CA125)、病原体(如新冠病毒抗原);因特异性强、稳定性高,可提升检测灵敏度(达 pg/mL 级别),且适配常温储存;
- 体内成像:与荧光染料、放射性核素偶联,作为分子探针用于『肿瘤』、炎症的体内成像,辅助疾病诊断与分期。
3. 基础研究:成为蛋白互作研究的 “工具利器”
- 免疫沉淀(IP):作为 IP 抗体,因分子量小、不易产生非特异性结合,可减少对蛋白复合物的干扰,提升互作蛋白鉴定的准确性;
- 荧光成像:与荧光蛋白(如 GFP)融合,用于活细胞内靶点的动态追踪,观察蛋白的定位与表达变化。
总结
从羊驼血液中发现的纳米抗体,凭借 “小尺寸、高稳定、低免疫原性” 的天然优势,结合噬菌体展示技术的高效筛选,已成为生物医药领域的 “变革性工具”。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如人源化改造、多价纳米抗体设计),纳米抗体在治疗、诊断、研究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为解决传统技术瓶颈提供新方案。
泰克生物提供纳米抗体技术全流程支持,涵盖噬菌体展示文库构建、高亲和力纳米抗体筛选及功能验证,助力生物医药研发与基础研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