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邯郸日报)
转自:邯郸日报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数智化服务团队走进企业开展技术问诊。 龙俊池 摄
通讯员 牛英群 王佳丽
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中,被喻为“工业牙齿”的紧固件产业也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数智化淬炼。作为全国最大的紧固件生产基地,永年面临着产业转型中的“成长烦恼”——技术技能人才短缺、创新资源流动不畅、产教协同效能不足等,制约着产业升级的步伐。
针对这一现实课题,邯郸职业技术学院主动破局,牵头组建了“紧固件产业全链条数智化市域产教联合体”,联合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构建起一个以“产教融通、平台共享、赋能产业”为核心的协同发展新生态。在此实践中,教育告别孤立发展,科技走出“象牙塔”,人才扎根产业土壤。三者紧密联动、同频共振,共同为区域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注入动能,逐步打造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邯郸样本”。
四位一体聚合力
产教融通破难题
“以前企业搞『数字化』改造缺技术缺人才,学校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又与企业需求有差距。”河北永年工业园区一家紧固件企业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行业面临的普遍困境。邯郸职业技术学院以服务区域发展为使命,主动打破高职院校“象牙塔”壁垒,真正扎根地方产业土壤,全面融入区域产业发展生态。学校积极探索构建政府统筹、企业主体、院校支撑、科研赋能的“四位一体”产教融合新机制,与永年区委、区政府共建的永年学院(专精特新产业学院)由此应运而生。2025年9月,学院第一批学生已经入住,精准培养契合紧固件产业数智化转型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三链融合建平台
砺技铸才强产业
为打破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之间的壁垒,学校着力打造“一体两盟三院六中心”的产教融合平台体系。学校教师、学生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而是组成科技服务团队,深入企业开展“技术问诊”,把产线难题带回课堂,把创新方案送到车间。其间,参与企业项目的学生深有体会地说:“在为企业开发数据监控系统的过程中,我真正懂得了何为‘用得上’的技术”。教师们则将企业鲜活的案例融入教学,让课堂与产业同频共振,形成“项目进课堂、工匠上讲台、教师下企业、成果入市场”的良性循环,实现了教育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教育的双向奔赴。
双向转化添动力
创新驱动提质效
在推动紧固件产业数智化转型的过程中,学校注重构建“双向转化”机制:一方面将企业的真实需求转化为科研课题,另一方面将学校的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依托河北省高校知识产权大数据与智慧服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河北省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学校推行“揭榜挂帅”机制,鼓励师生科研团队揭榜攻关,帮助企业破解技术难题。截至目前,学校团队已为企业方解决实际技术问题30余项,联合企业方成功孵化多项专利,开展培训近千人次,为中小企业发展持续注入创新动力。
成效彰显结硕果
示范引领启新程
如今,一系列扎实的探索正在结出硕果。学校师生团队开发的“恒创工业园区环保监控系统”和“永年紧固件检测中心检测管理平台”,有效助力企业提质增效,提升市场竞争力。学校与小米公司的合作入选教育部2025年度新一代智能技术产教融合促进项目,与永年区紧固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共同入选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单位,影响力在持续扩大。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技能证书获取率超过90%,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屡创佳绩,2024年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一举斩获银奖两项。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连续三年超过75%,用人单位满意度高达99.18%,九成以上毕业生在两年内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真正实现了“培养一个、就业一个、带动一个岗位”的良性循环。
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规划并打造“产教融合智慧大脑”,整合岗位需求、教学资源、技术研发等数据,进而实现对园区企业的精准服务全覆盖。
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再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邯郸职业技术学院以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为己任,正在走出一条具有高职特色、邯郸辨识度的产教融合之路。这条道路不仅为紧固件这一传统产业的数智化转型注入了新动能,也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生动的实践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