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滴滴联合创始人、自动驾驶公司CEO张博在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宣布,滴滴自动驾驶将按“三个五年计划”推进,2026年底前要在中国若干区域推出接近有人驾驶体验的Robotaxi服务,且用户端收入能覆盖车辆硬件与运维保险充电成本。
这个目标不是空谈。张博透露,第一个五年(2016-2025年)已啃下L4级全栈核心技术,而眼下第二个五年(2022-2026年)的“0-1”验证正加速落地。就在上周,滴滴刚拿到20亿元D轮融资,北京、广州国资和广汽集团都投了钱,这笔钱专门砸向AI研发和技术落地 。目前滴滴已在11座城市部署超3000辆测试车,累计跑了8000万公里,北京、广州的全无人测试里,连早晚高峰、雨天这些复杂场景都hold住了。
百度萝卜快跑已经覆盖16城,累计完成1400万次出行,部分城市都实现盈亏平衡了。不过滴滴有天然优势,它日均3710万的出行订单量,能直接为Robotaxi铺路,用户叫车时可能不知不觉就匹配到无人车,根本不用学新操作。更关键的是成本,滴滴和广汽合作的新车用了自研方案,硬件成本降了74%,这才敢说能覆盖成本 。
政策也在铺路,今年8月起上海、广州等五城已取消安全员随车要求,为商业化扫清了障碍。张博还提到第三个五年要全球化,依托十余个国家的运营网络找落地土壤。
个人觉得,2026年的目标大概率能实现,但“接近有人驾驶”得看细节,比如复杂路口的应对、临时路况的处理。滴滴的优势在场景和数据,但Robotaxi最终拼的是规模化后的稳定性和成本控制。不过无论如何,能跑通成本模型的玩家才配留在牌桌,这步走通了,我们打车的选择或许真要变了。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