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深耕语言服务行业的新媒体平台,译世界始终致力于分享业内动态、热议话题、名家论点等行业信息,并独家策划了【中国语言服务行业一周简报】【译咖堂】【译事】等栏目,以期为行业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译咖堂】栏目旨在分享业内名家的精彩观点,在这里,我们将与行业专家进行对话,听他们讲述行业故事,分享观点与体会。
近期,国际译联发布《人工智能时代机器翻译立场文件》,从技术演进、应用边界、角色转型、质量管控到伦理可持续,五大维度厘清AI与人类译者的协同路径,推出“双标签”质量体系。
本期译世界邀请到《立场文件》的牵头起草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技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华树教授,分享《立场文件》的起草初衷、核心理念、实践路径等方方面面的思考。一起来看看吧~
(图源:视觉中国)
角色转型:译员的未来进化路径05
译世界:面对机器翻译冲击下的职业焦虑,《立场文件》为译员指出了怎样的转型路径?如何将“技术焦虑”转化为“主动进化”的动力?
王华树教授:仅仅“划清边界”是防御性的,更重要的是为译员的未来发展指出一条主动进化的路径。AI正在重塑译者的角色和技能,译者必须通过获得新技能来适应,并拥抱新角色。我认为译员的发展进阶需要同时关注角色演进和技能提升两个方面。
在角色转型方面,译员将分化出多种新兴角色:文化本地化专家专注于弥补机器的文化适配短板,机器翻译译后编辑从“语言生产者”向“质量把关人”转变,翻译技术顾问凭借对语言和技术的双重理解为客户定制最佳的人机协同解决方案。
在技能重构方面,译员需要培养新能力:
(1)技术素养,掌握提示词工程、与『大语言模型』的高效交互等技能;
(2)批判性思维,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翻译能力本身,而在于能够批判性地分析和评估大模型的输出;
(3)伦理意识,深刻理解数据隐私、算法偏见、知识产权等技术伦理问题。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追求效率的提升,绝不能以牺牲译员的福祉为代价。研究表明,高度紧张的译后编辑工作有时比传统翻译更加耗费心力。整个翻译业界必须高度关注译员的工作满意度、合理报酬度和心理健康度。
06生态构建:多方协同的责任共担译世界:对于政府机构、跨国企业等翻译服务的需求方,文件希望传递怎样的理念?如何推动他们从“成本采购”转向“价值投资”?
王华树教授:对于需求方,我认为传递这样一个核心理念至关重要:“质量把控即是风险管理,其价值远超成本本身”。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需求方在采购翻译服务时,往往只看到了机器翻译在显性成本上的优势,却忽视了其背后可能隐藏的巨大隐性成本。一旦出现翻译错误,其修正成本、品牌声誉损害、法律风险以及错失的商业机会,可能百倍于当初节省的翻译费用。
在市场机制下,如何推动从“成本采购”转向“价值投资”并非易事。具体而言:
第一,在合规层面,随着全球数据监管的日趋严格,专业翻译服务是确保数据安全和满足法律合规性的重要保障,这在医疗、法律等高风险领域尤为关键;
第二,在品牌传播层面,充满文化共鸣的翻译文案能直接提升品牌形象和用户购买意愿,而生硬错误的机器翻译输出会严重损害客户体验;
第三,在战略决策层面,国际谈判、政策沟通等关键场景中,译文的细微差别可能直接影响重大决策的最终结果。
为了推动这一理念的落地,未来可能会研制《机器翻译风险评估指南》,建立翻译质量事故案例库,并大力推广“专业验证翻译”质量标签。具有远见卓识的国际化企业应该将高质量的翻译服务视为一项战略投资,而非可以随意削减的成本增项。
07译世界:未来,技术提供商在翻译生态系统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立场文件》对技术方有哪些方面的期待?
王华树教授:在我看来,技术提供商是翻译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利益相关方。以下几个方面,可能需要重点关注:
(1)承担透明度责任,清晰说明模型训练数据来源,主动公开算法偏见测试结果和应对措施,为用户提供可靠的隐私保护机制;
(2)支持“质量双重标签”体系,在机器翻译工具中集成“专业验证翻译”和“未验证翻译”双标签,帮助终端用户清晰识别质量等级;
(3)转向人机协同设计,即从试图“替代人类”的系统转向真正能够“增强人类”的系统,例如开发可定制的术语库、可控的风格指南接口,以及更符合译员工作流的人机交互界面等。
工具从来不是中性的,每一行代码、每一个算法,都是设计者价值观的投影。任何技术的设计理念和架构本身,都蕴含着特定的价值取向。我希望推动技术提供方从“效率至上”转向更负责任的“人本设计”哲学——让技术为人类的尊严服务,而非让人类为技术的效率让步。
08译世界:《立场文件》特别提到了AI翻译技术的环境影响。您如何看待翻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王华树教授:这是一个极具前瞻性且至关重要的问题。《立场文件》指出,训练大型AI模型需要消耗巨大的电力和水资源,并产生巨大的碳排放。翻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包含环境责任的维度。
为此,行业共同体应该积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大模型的环境成本,技术提供商应评估并公开其模型训练和运行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2)发展轻量化、专业化模型,即鼓励开发针对特定领域的、更小、更高效的专业翻译模型,以替代庞大而耗能的通用模型;
(3)将可持续性纳入采购标准,需求方在选择翻译服务和技术时,应将供应商的环境责任表现作为重要考量因素。
将环境伦理纳入考量,标志着人们对技术责任的理解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进步的意义不在于跑得多快,而在于走向何方。可持续的翻译生态呼唤技术创新与环境责任的双重担当——让创新有温度,让发展有节制,让未来有保障。
王华树简介
王华树,翻译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卓越青年教师,学校首批“百人计划”入选者,兼任中国外文局翻译院智能翻译实验室执行主任,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技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国际翻译家联盟(FIT)技术委员会成员,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37/SC3)术语资源管理工作组专家、全国语言与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术语学理论与应用分技术委员会(TC62/SC1)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评审专家及结项成果鉴定专家,十多家SSCI、A&HCI、CSSCI期刊审稿专家,《中国科技术语》《中国科技翻译》《上海翻译》编委等。多年来致力于推动翻译技术产学研的生态融合,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九十余篇,入选2024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十多项,出版《翻译技术研究》《人人都用得上的翻译技术》《翻译搜索指南》《计算机辅助翻译概论》《翻译与本地化项目管理》等十多部著作。研究领域:人工智能翻译技术、智能语言服务、外语教育技术。
*说明:采访中的观点仅仅代表王华树教授个人视角的思考和展望,并不代表国际译联技术委员会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