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最近发文,要开展为期两年的卫星物联网业务商用试验!
这消息一出来,懂行的人都知道,这领域的爆发窗口期来了!
不少人可能还不懂卫星物联网,其实就是靠卫星通信连接各类物联网设备,给手机、智能穿戴等终端,以及汽车、轮船、飞机这类交通工具,提供大范围低速数据的物联网连接服务。
从数据看,那增长势头简直让人眼前一亮!Berg Insight 报告显示,全球卫星物联网用户数预计 2023 年 510 万增至 2028 年 2670 万,年均增速 39.2%;Euroconsult 预测 2030 年全球市场规模有望破 7000 亿元人民币。
国内增长也亮眼,2024 年我国卫星『互联网』市场规模超 180 亿元,预计 2025 年底达 320 亿元,年均增速超 30%。
政策方面,《商业航天指导意见》将卫星项目审批缩至 6 个月内,还设 50 亿元产业引导基金支持技术创新。
普通人想掘金,得先理清产业链上中下游寻找机会。
上游卫星制造与发射
受益于低轨星座建设政策,民营航天企业加速组网,卫星制造需求激增。
我国规划低轨卫星星座 4.5 万颗,较 2023 年底增 87%,其中物联网专用卫星占比超 40%,且单星成本较五年前降 62%。
头部企业既有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等 “国家队”,也有银河航天、时空道宇等民企。
其中时空道宇已完成吉利星座一期组网,64 颗卫星实现全球地表实时通信覆盖,GW 星座、千帆星座也在加速部署中。
中游地面设备与终端
卫星物联网终端需专用『芯片』模组,国产替代空间大,2024 年北斗兼容型『芯片』及模块出货近 23 亿片,『智能手机』北斗渗透率 98%,实现规模化替代。
例如今年中国移动发布了两款基于RISC-V架构的全国产化卫星通信『芯片』CM6650N和CM3510,通过卫星网络补齐蜂窝信号覆盖短板,满足物联网连接需求。
CM6650N支持窄带物联网卫星通信,适用于智能表计、环境监测等低功耗场景;CM3510则具备双模智能切换能力,可在蜂窝信号弱时0.3秒内自动切换至低轨卫星链路,确保通信不中断。
终端设备上,『智能手机』直连卫星成趋势,2024 年华为 Mate 60 支持卫星通话、苹果 iPhone 16 支持卫星短信,预计 2026 年主流手机都有卫星语音功能,降低使用门槛。
下游运营服务与应用
工信部已给三大运营商发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牌照。
在技术与标准层面,中国移动承担多项国家专项任务,牵头多项3GPP等标准制定,形成业界首创的星地深度融合组网技术体系,和物联网非地面网络语音解决方案。
中国移动还发射了全球首颗6G架构验证星、首颗5G-ANTN再生技术验证星(中国移动01星),并成功完成在轨验证,为未来“天地一体”技术演进和产品研发奠定基础。
中国电信则依托我国自主建设的天通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于2023年9月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推出手机直连卫星服务,并于2024年推出“汽车直连卫星”服务。
中国联通推出10元每月的卫星通信服务,进一步降低使用门槛。
普通人如何掘金
其实普通人想参与进来,路子真不少,完全不用觉得这是 “高大上” 的行业遥不可及!
投资参与是最直接的方式。投资者可关注卫星物联网产业链各环节的龙头企业,如卫星制造领域的中国卫星、运营服务领域的中国卫通等。
产业服务是另一条参与路径。卫星物联网的广泛应用需要大量本地化服务商,包括终端安装维护、系统集成、解决方案提供等。随着卫星物联网在能源、农业、交通等领域的应用拓展,相关技术服务需求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就业方向方面,卫星物联网产业发展将创造大量高薪岗位。根据产业链特点,以下岗位可能成为热门:卫星通信『工程师』、物联网平台开发、射频『芯片』设计、空间数据分析、卫星应用产品经理等。
对于创业者而言,基于卫星物联网API开发行业应用,为传统行业提供“卫星物联网+”解决方案,在农业监测、物流追踪、应急通信等领域都有广阔空间。
如今低轨卫星星座大规模部署,像在天上织全球通信网,应用场景不断拓宽。随着终端价格和资费下降,预计 2030 年卫星通话成本降至 2 元内,接近地面通信费用。
有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推动,卫星物联网会从 “高不可攀” 变 “触手可及”,普通人也有掘金机会!
欢迎关注~
洞见通信脉络,解码数字未来
数据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