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格尼克斯效应揭示了一种记忆现象:人们对未完成的事情的记忆往往比已完成的事情更加深刻。研究显示,我们对那些“未了之事”的记忆强度大约是已完成事项的两倍。未完成的任务,似乎总让人难以忘怀。
德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被誉为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他提出人们有一种内在倾向去完成一个行为单元,无论是解开谜题还是阅读书籍,这种倾向被称为“心理张力”。研究指出,个体总是试图满足自己的需求并采取行动,这些需求既包括基本生理需求(如饥饿、口渴),也涉及半需求(如迫切的欲望)。勒温认为,个体的内在动机是多样的、复杂的。被激活但未得到满足的心理需求形成一种张力系统,它指引着行为的方向、心理的基调和特征。当满足需求或完成任务的过程被打断时,就会产生张力系统,驱使人去达成目标。勒温的理论指出,未完成的任务导致未解决的张力系统持续存在,而一旦任务完成,伴随的张力系统也随之消失。因此,“心理张力”系统是引发蔡格尼克斯效应的心理机制基础。
这一发现源自20世纪20年代的一项记忆实验,由德国心理学家蔡格尼克斯进行。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执行22项任务,但部分任务在完成前被中断。随后要求他们回忆所做的事情,结果显示,大多数人更容易想起那些未完成的任务。
这是因为未完成事务引起的心理紧张状态尚未得到缓解,导致人们对此难以释怀。许多人拥有强烈的完成欲,对未竟事业抱有极强的愿望和动力去继续完成,事情一日未成,心理上的挂念便一日不消。
对大多数人来说,蔡格尼克斯效应是推动他们完成工作的主要动力。然而,也有人走向极端,一类人变得过度强迫,面对任务非得一口气完成,不惜忽视其他所有事物;另一类则动力不足,做事拖沓,经常半途而废,难以彻底完成任何事情。这两种情况都需调整其完成任务的动力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