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黄病症通常由湿寒引起,病程发展缓慢,病史较长,表现为皮肤呈淡黄色,显得晦暗如同被烟熏过。患者常感胸闷腹胀,怕冷且精神疲乏,口味偏淡且不觉口干,舌头颜色淡白,舌苔呈现白腻状,脉象则显得濡缓或沉迟,这类病情往往恢复较慢,不易迅速痊愈。中医将阴黄分为几个亚型,包括湿寒阻滞型、肝气郁结血瘀型以及脾虚血亏型。它本质上是由于体内阴盛寒重,脾阳不足,导致湿邪转化为湿寒之症,进而影响胆腑功能,造成胆汁排泄异常。临床特点为肤色暗黄如烟熏,病程进展缓慢,不伴发热,口中无明显干渴感,大便溏稀,小便微黄且排泄不畅;舌象淡白,舌苔白腻或滑腻;脉象沉迟、弦细,体现了阴寒内盛的病理状态。
针对阴黄,中医提供了多种治疗方案:
1. 绛矾丸,来源于《重订广温热沦》卷二,主要成分包括皂矾、杜赤芍、川朴、广皮等,外敷以姜半夏粉,适用于湿热受阻、心脾阴黄,表现为黄而灰暗无明显热象的病例,服用时可用淡姜糖水送服。
2. 茵陈术附汤,又名茵陈姜附汤,出自《医学心悟》卷二,主要由茵陈、黄芩、炮姜等组成,适合于身体发冷、脉搏沉细、肤色如烟熏黄且小便正常的情况。
3. 茵陈茯苓汤,记载于《伤寒微旨》卷下,以薏苡仁、桂枝、猪苓、长石及茵陈为主料,用于治疗五六日后脉沉微小、身温四肢冷、小便不利且口渴的阴黄症状。
4. 理中加茵陈汤,源自《伤寒图》,由山参、黄芩、甘草、炮姜和茵陈配伍,针对的是伤寒中寒、脉弱气虚转化而成的阴黄。
5. 茵陈胃苓汤,出自《感证辑要》卷四,含有杜赤芍、川朴、广皮等多种药材,专门用于治疗肤色暗黄无热象的阴黄病例。
以上处方均为传统中医治疗阴黄的方法,具体应用时应由专业中医师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