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是一种常见的屈光不正问题,但当度数不断加深超过一定范围时,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眼部病变,甚至导致失明。医学上将近视分为轻度(300度以下)、中度(300-600度)和高度(600度以上)。其中,高度近视的危害远超视力模糊,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高度近视的界定标准是600度以上,这是眼部病变的高危阈值。随着度数的增加,风险也呈指数级增长。临床数据显示,600度是视网膜病变的“警戒线”,超过此度数,视网膜脱离、黄斑病变的发生率是中度近视的5-10倍;而1000度以上的超高度近视,失明风险比普通人高20倍。青少年时期如果每年度数增长超过100度,成年后易发展为高度近视;成年后度数仍持续加深(每年超过50度),更需警惕病理性近视,可能伴随眼轴不断拉长,破坏眼部结构。
高度近视可能导致多种严重的眼部疾病。例如,视网膜脱离,患者眼轴变长,视网膜被拉薄,易出现裂孔,液化的玻璃体通过裂孔进入视网膜下,导致视网膜脱离。表现为眼前黑影、闪光感、视野缺损,若24小时内未复位,可能永久失明。此外,高度近视还会导致黄斑病变,黄斑是视力最敏锐的区域,高度近视会导致黄斑区出血、变性或新生血管增生,表现为视力骤降、看东西变形,是高度近视致盲的首要原因,且病变不可逆。高度近视还增加了青光眼的风险,眼内结构改变,房角狭窄,眼压易升高,引发开角型青光眼。早期无明显症状,晚期视神经萎缩,导致视力永久丧失。高度近视还会加速晶状体混浊,比普通人早5-10年出现白内障,且术后视力恢复效果较差,易残留屈光不正。
高度近视的高危人群包括青少年近视进展快者、有家族遗传史者、长期近距离用眼者和病理性近视患者。对于青少年近视进展快者,12岁前近视度数超过300度,每年增长超过100度,成年后发展为高度近视的概率达70%,应及时佩戴角膜塑形镜或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控制进展。有家族遗传史者,父母一方或双方为高度近视,子女患病风险是普通人群的3-5倍,应从3岁起定期查视力,发现近视后立即干预。长期近距离用眼者,每天使用电子产品超过4小时,缺乏户外活动(少于1小时),会加速近视发展,尤其青少年眼球未发育成熟,易成为高度近视“后备军”。病理性近视患者即使成年后度数仍持续加深,眼轴不断拉长(每年超过0.3mm),需每半年做眼底检查,监测视网膜和黄斑状态,预防急性病变。
12全文共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