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水肿的确诊需要结合影像学检查和临床症状。主要的识别方式包括头颅CT或MRI检查、颅内压监测、神经系统查体、脑脊液检测以及病史与症状评估。
头颅CT能迅速显示脑组织密度变化,典型脑水肿表现为低密度影伴脑沟回变浅。而MRI对早期水肿更为敏感,在T2加权像上可见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有助于区分细胞毒性水肿与血管源性水肿。这两种检查可以明确水肿范围及是否存在出血或其他病变。
有创颅内压监测被认为是金标准,正常值为5-15mmHg,超过20mmHg提示颅内高压。这种监测可通过脑室穿刺或硬膜外传感器实现,动态监测压力变化趋势,指导脱水治疗。此外,无创方法如经颅多普勒可间接评估脑灌注压。
神经系统的查体中,典型体征包括意识障碍加重、瞳孔不等大或光反射消失、库欣三联征(高血压、心动过缓、呼吸不规则)。病理征如巴宾斯基征阳性、肌张力增高可能提示脑干受压。眼底检查时还可见视乳头水肿。
腰椎穿刺需谨慎操作,尤其在严重颅内高压情况下应避免。脑脊液压力超过180mmH2O可辅助诊断,化验结果帮助排除感染或肿瘤。细胞数增多伴有蛋白升高提示炎性水肿,糖降低则需考虑结核或真菌感染的可能性。
询问患者是否有外伤、中毒或代谢紊乱等诱因也很重要。急性脑水肿通常表现为头痛呕吐伴随视物模糊;慢性进展可能导致认知功能下降。监测尿量和电解质水平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等继发因素。
对于疑似脑水肿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并将头部抬高15-30度以促进静脉回流。限制每日液体摄入量不超过1500ml,以防低钠血症加重水肿。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和瞳孔变化,准备好急救设备防止脑疝发生。确诊后应在神经科医生指导下进行降颅压治疗,切勿自行使用脱水药物。恢复期间可进行认知康复训练,并定期复查影像资料以评估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