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发作的主要区别在于情绪波动模式、病因及治疗策略。双相抑郁属于双相情感障碍的一种表现,伴随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单相抑郁则指仅出现抑郁症状的重性抑郁障碍。
双相抑郁发作患者会经历抑郁期与躁狂/轻躁狂期的交替循环,躁狂期表现为情绪高涨、活动增多、睡眠需求减少等;单相抑郁发作仅表现为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力减退等抑郁症状,无躁狂表现。双相抑郁的情绪转换可能由应激事件或季节变化触发,而单相抑郁的病程相对稳定。
双相抑郁与遗传因素关联更显著,家族史阳性率较高,神经生物学上多涉及多巴胺和谷氨酸系统异常;单相抑郁更易受环境压力、慢性疾病或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失衡影响。双相抑郁患者脑影像学常显示前额叶与边缘系统功能连接异常,单相抑郁则更多与海马体积缩小相关。
双相抑郁需使用心境稳定剂如碳酸锂缓释片、丙戊酸钠片联合抗抑郁药如舍曲林片,并谨慎监测转躁风险;单相抑郁以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胶囊、帕罗西汀片为主,可辅以心理治疗。双相抑郁患者对抗抑郁药单药治疗的反应较差,且可能加重躁狂症状。
双相抑郁复发率较高,需长期药物维持治疗,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快速循环型每年发作4次以上;单相抑郁经规范治疗后部分患者可达到临床痊愈,但仍有复发可能。双相抑郁共病焦虑障碍或物质滥用的概率更高,社会功能损害更显著。
双相抑郁早期易被误诊为单相抑郁,需详细采集病史如轻躁狂症状、家族史及使用筛查工具如心境障碍问卷。单相抑郁的诊断更依赖抑郁症状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评估。双相抑郁患者对某些抗抑郁药可能诱发混合状态或快速循环,需谨慎鉴别。
若怀疑存在双相抑郁或单相抑郁,建议尽早就诊精神心理科,通过临床访谈、量表评估及排除其他躯体疾病后明确诊断。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酒精摄入,家属应协助监测情绪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必要时配合认知行为治疗或家庭治疗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