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歌手不足挂念?李谷一曾“看不起”邓丽君?听听谷建芬怎么说
文|张恨玲
“她不过是个小歌星。”
这句话竟然是李谷一曾对邓丽君说的。
一个是春晚的“常青树”,一个是华语乐坛的传奇人物。
这两个人到底有什么恩怨?
多年后,这段往事再被提起。
谷建芬用一句话,就让她们“和解”了。
01
时间要追溯到1980年代。那时的李谷一,凭借《难忘今宵》《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等作品,早已是春晚常客,稳站内地歌坛的主流高位。
而邓丽君,则在海外和港台地区红得发紫。一首《甜蜜蜜》,温婉入耳;一句“我只在乎你”,感动无数人。
两人虽未同台,却各自成峰。
可在一次公开采访中,记者提到邓丽君,李谷一直接说:“不过是台北一个小歌星而已。”
更令人吃惊的是,她还补了一句:“她唱得也一般,就是出道早,没遇到什么对手。”
这番话,被媒体原原本本的刊登出来。内地和港台的粉丝纷纷开火,两边都觉得自己的偶像被冒犯了。
尤其是邓丽君的支持者,认为这不仅是贬低个人,更是对其艺术成就的否定。
但邓丽君本人却始终没有发声,反而托人给李谷一送去一盒自己的磁带。回应的温柔又大气,尽显风度。
李谷一并未因此收手,反倒不以为然地说:“她给我寄磁带干什么?我又不听小歌星的歌。”
从此,两位本该惺惺相惜的艺术家,硬是被推到了对立面。
02
争议持续多年,直到一位德高望重的作曲家出面打破僵局。
谷建芬,这位创作了《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思念》等无数金曲的大师,站出来说了句大实话:
“只要音乐能打动人,那就是真正的好音乐。”
她认为,不该拿时代标准去绑架艺术风格。李谷一代表的是高音宽厚的大气派,而邓丽君的嗓音清润细腻,各有千秋。
“靡靡之音”这种批评,是当年政治氛围下的刻板印象。
谷建芬觉得,邓丽君和李谷一不该是敌人,她们是用不同方式推动华语音乐的人。
这一番话,促使李谷一重新审视过去的偏见。
多年后,在一次纪念邓丽君的活动上,李谷一登台演唱了《何日君再来》。现场观众眼泛泪光,这一幕被称作“世纪大和解”。
李谷一当众承认,自己当年确实误解了对方。
“恨不能早一点认识她。”
她这句悔意十足的感慨,满是两人错过的可惜。
03
当初,李谷一为何如此“看轻”邓丽君?其实原因并不简单。
她1944年出生在长沙,从小成长于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在大学教书,家里常年播放京剧,艺术氛围浓厚。
17岁,李谷一就登台表演花鼓戏,凭借《边疆的泉水清又纯》成名,又在1983年春晚压轴演唱《难忘今宵》,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
在那个讲究“革命感”的时代,歌唱家不仅是艺术工作者,更肩负“传递正能量”的责任。
相比之下,邓丽君的甜歌路线,更容易被视为“情情爱爱、风花雪月”的代表。李谷一当时的眼光,自然也带着那个时代的审美定式。
但随着内地音乐逐渐开放,李谷一也亲身经历了从民族唱法向流行唱法的转变。
早期她的《乡恋》,也曾被打为“靡靡之音”。那个阶段的批评,她自己也尝过。
被误解过的人,更容易明白别人被误解时的委屈。
后来,李谷一逐渐明白,音乐从来不该被风格局限。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李谷一从一位民族歌唱家,成长为一个理解、包容多元文化的艺术家。
后来她公开表态:“邓丽君是音乐上的艺术家,她值得尊重。”
这份认知转变,来得不容易,却让人敬佩。
恨玲说:
多年过去,李谷一和邓丽君这两个名字早已成为历史,但她们留下的作品还在流传。
无论是李谷一的《难忘今宵》,还是邓丽君的《我只在乎你》,都是几代人心中最柔软的回忆。
艺术不该站队,也不必争高下。
谷建芬的那句“只要音乐能感动人心,就是好音乐”,早就说出了音乐的本质。
谁先出道,谁唱的好听,谁更红,这些争论终究会被时间冲淡。
两人从针锋相对到相知相惜,从成见到理解,是华语乐坛都应该记住的一课。
音乐没有敌人,唯有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