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主要通过经口摄入虫卵进入人体,常见途径包括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接触受污染的土壤后未洗手、生食未洗净的蔬菜水果等。感染通常与卫生条件差、不良饮食习惯、接触动物粪便等因素有关,表现为腹痛、营养不良、肛门瘙痒等症状。
蛔虫卵可能附着在未洗净的蔬菜水果表面,尤其是使用未处理的人畜粪便施肥的农作物。生食这类食物时,虫卵随消化道进入人体,在肠道内孵化成幼虫。建议彻底清洗食材,避免生食高风险地区产的蔬果。感染后可能出现脐周隐痛、食欲减减退,需遵医嘱服用阿苯达唑片、甲苯咪唑咀嚼片等驱虫药。
饮用被虫卵污染的生水或未煮沸的水可直接导致感染。幼虫在小肠孵出后穿透肠壁,经血液迁移至肺部引发咳嗽,后经气管吞咽返回肠道发育为成虫。农村地区露天水源更易受动物粪便污染,须煮沸饮用水。若出现咳血丝痰伴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可能需联用左旋咪唑片和泼尼松片控制炎症反应。
儿童玩耍时接触含蛔虫卵的土壤后未洗手即进食,是常见的传播途径。虫卵在适宜温湿度的土壤中可存活数月,沙土环境更易传播。家长需监督儿童玩耍后使用肥皂洗手,定期修剪指甲。反复感染可能导致发育迟缓,可遵医嘱使用复方甲苯咪唑乳膏涂抹肛周止痒。
饭前便后不洗手、啃咬指甲等习惯会增加虫卵经口摄入概率。成虫每日可产卵20万个,通过感染者粪便持续污染环境。集体生活场所需加强厕所清洁,感染者衣物应高温烫洗。伴随腹泻症状时可短期使用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
犬猫等宠物携带的犬弓首蛔虫可通过抚摸动物后未清洁手部传播,幼虫在人体内异常移行可能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症。定期为宠物驱虫,接触动物后立即洗手。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或肝肿大时需进行血清学检测,严重者需使用伊维菌素胶囊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
预防蛔虫感染需建立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蔬菜水果流水搓洗30秒以上,肉类水产充分加热,避免饮用生水。儿童每半年检查一次粪便虫卵,流行地区可预防性服用驱虫药。出现持续腹痛、粪便排虫或营养不良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粪便检查和血清抗体检测,根据虫体发育阶段选择针对性驱虫方案,治疗期间需消毒衣物床品防止重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