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自己抑郁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检查,包括抑郁自评量表筛查、临床访谈评估、躯体检查、实验室检测和心理评估。抑郁症可能与遗传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神经生化异常、躯体疾病和药物因素等有关,通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等症状。
常用的抑郁自评量表有PHQ-9量表和SDS量表等,通过标准化问题评估情绪状态、睡眠质量、食欲变化等核心症状。虽然量表结果可以初步判断抑郁倾向,但不能替代专业诊断。建议在安静环境下独立完成,并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精神科医生会通过结构化访谈评估症状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及社会功能影响,参照DSM-5或ICD-11诊断标准判断是否符合抑郁症。访谈内容包括情绪波动规律、自杀风险、既往发作史等,可能涉及家族精神病史问询。这种评估有助于鉴别双相障碍、焦虑症等共病。
医生还会进行神经系统查体、血压监测、心肺听诊等基础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部分患者需要做脑电图或影像学检查,特别是当出现认知功能下降或不明原因头痛时更需重视。
实验室检测如血常规、甲状腺功能、激素水平、维生素D检测等可以帮助发现贫血、甲减等潜在病因。部分抗抑郁药物需提前检查肝功能、心电图作为用药参考。实验室指标异常可能提示躯体疾病诱发的抑郁状态,需与原发性抑郁症进行鉴别诊断。
临床心理学家可能会采用罗夏墨迹测验、房树人绘画测试等投射技术辅助评估潜意识情绪状态。认知功能评估可检测注意力、记忆力等是否受损。儿童青少年需使用特定量表如CDI,评估时需家长配合提供行为观察记录。
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对改善抑郁症状有帮助,如每天进行30分钟快走或瑜伽等有氧活动。饮食上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坚果等食物,减少高糖加工食品摄入。避免自行使用褪黑素等助眠产品,若症状持续2周以上或影响工作学习,应及时至精神心理科就诊。记录每日情绪变化与触发事件有助于医生精准判断,确诊后需严格遵医嘱进行药物或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