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膜炎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细菌感染、心脏结构异常、免疫系统功能低下、静脉注射药物滥用以及牙科或外科手术操作等。其主要症状有发热、心脏杂音、乏力、皮肤瘀点和脾肿大等,严重时可能导致心力衰竭或栓塞事件。
细菌感染是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病因之一,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可通过血液循环侵入心内膜。这类感染常与口腔感染、皮肤感染或泌尿系统感染有关。治疗需根据血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如青霉素钠注射液、头孢曲松钠注射液、万古霉素注射液等。早期足量使用抗生素有助于控制感染,减少心脏瓣膜损伤。
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心脏结构异常患者易发生心内膜炎。异常血流冲击心内膜可造成内皮损伤,为细菌定植创造条件。这类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心脏功能,必要时行瓣膜修复或置换手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降低感染风险,但需严格遵医嘱。
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糖尿病等情况导致的免疫功能低下会增加心内膜炎发病风险。这类患者感染后症状可能不典型,但病情进展较快。治疗需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同时加强抗感染,可选用广谱抗生素如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注射液、美罗培南注射液等。定期监测免疫功能有助于预防感染复发。
静脉注射毒品者因重复使用污染针具,易将细菌直接注入血液循环。这类患者心内膜炎多累及右心系统,病原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治疗需彻底清除感染灶,戒断毒品是预防复发的关键。严重感染可能需要长期静脉抗生素治疗,如去甲万古霉素注射液联合利福平胶囊。
牙科手术、心脏导管检查、人工瓣膜植入等医疗操作可能造成暂时性菌血症,诱发心内膜炎。高危患者应在操作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术后出现持续发热需警惕感染,及时进行血培养和心脏超声检查。严格无菌操作和器械消毒可有效降低此类风险。
预防心内膜炎应注意口腔卫生,定期进行牙科检查;控制基础心脏病;避免不必要的静脉穿刺;增强免疫力,保证充足睡眠和均衡营养。出现不明原因发热超过一周、进行性乏力、新发心脏杂音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心内膜炎治疗周期较长,患者需严格完成全程抗生素治疗,定期复查心脏功能,避免剧烈运动以防赘生物脱落导致栓塞。术后患者应遵医嘱进行抗凝治疗和心脏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