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有多种类型,主要包括白色血栓、红色血栓、血小板血栓、微血管血栓以及混合血栓。
白色血栓,也被称为灰色血栓,通常在动脉中快速流动的情况下形成,与血管壁的损伤相关,可视为动脉血栓的一种。其构成以血小板、纤维蛋白、白细胞和少数红细胞为主,外观呈灰色,表面不平滑且有纹路,质地坚硬,紧贴血管壁。
红色血栓,又称凝固性血栓,多出现在血液流动缓慢的静脉中,因此也叫静脉血栓。它的主要成分是红细胞、白细胞、纤维蛋白以及少量血小板。新鲜的红色血栓湿润且具有一定弹性,但随时间推移会变得干燥而失去弹性,增加了栓塞的风险。
血小板血栓主要发生在细微血管中,由大量聚集的血小板构成,伴有少量纤维蛋白。在这些聚集点周围,血小板容易发生释放反应并丧失颗粒。
微血管血栓仅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常见于微小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前端,因此又称为微血栓。它主要由纤维蛋白及其单体构成,还包含不同数量的血小板、白细胞和少量红细胞,因外观透明,也被叫做透明血栓,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状况下较为常见。
混合血栓可在动脉、静脉或心腔内形成,结构上分为头、体、尾三部分。头部由白色血栓构成,中部则是红色血栓,尾部则主要由红色血栓材料组成。血栓的头部常附着于血管壁,形成壁挂状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