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介入手术后的护理非常重要,主要包括伤口管理、药物使用、活动限制、饮食调整以及并发症监测。保持穿刺点清洁干燥、按照医生指导服用抗凝药物、避免剧烈运动、采取低盐低脂饮食、密切观察肢体血液循环情况等都是关键措施。
术后24小时内应确保穿刺点敷料干燥,防止沾水或受到污染。每日检查有无渗血、红肿或异常分泌物,并用碘伏消毒液局部消毒。对于桡动脉穿刺的患者,建议佩戴腕部加压器6-8小时;而股动脉穿刺者则需要卧床休息12-24小时,并且在穿刺点放置沙袋压迫6小时。如果出现局部血肿或者持续疼痛的情况,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严格遵循医嘱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抗血小板药物,以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高血压患者需按时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来控制血压水平,糖尿病患者继续使用二甲双胍缓释片。切勿擅自改变剂量或停止服药,特别是正在服用华法林钠片的病人必须定期检测凝血功能。
术后一周内避免提举超过3公斤重物,禁止游泳、打球等高强度运动。桡动脉穿刺者可以通过手指屈伸练习促进血液循环;股动脉穿刺者前三天应避免长时间坐着或深蹲。逐渐增加散步等活动量,在术后一个月经专业评估后恢复正常活动。长期维持每天至少30分钟的有氧运动习惯。
选择清蒸鱼、燕麦粥等低胆固醇食品作为日常饮食,保证每天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西蓝花和猕猴桃,有助于血管内皮修复。减少动物内脏、肥肉等高脂肪食物的摄入,戒烟并远离二手烟环境。适量喝绿茶,其含有的茶多酚有利于改善血管弹性。
每天检查手术侧肢体的皮肤温度、颜色及足背动脉搏动,注意与另一侧对比。若发现肢体麻木、发绀或严重疼痛,可能是动脉栓塞的征兆。同时监测血压、心率变化,留意胸闷、心悸等症状。术后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定期做血管超声或CTA检查,以评估支架是否通畅。
术后三个月是恢复的关键时期,建议建立一个由心血管科医生、营养师和康复师组成的随访团队。每天饮水量保持在1500-2000毫升之间,每晚睡眠时间不少于7小时。学会放松技巧帮助缓解焦虑情绪,家人可以帮助记录每日症状变化。一旦体温超过38℃、穿刺部位化脓或突然感到胸部不适,应立即返回医院急诊处理。通过规范化的护理可以有效降低再狭窄的风险,提高患者的长期预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