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伏意味着三伏天结束,天气逐渐转凉,自然界阳气开始收敛、阴气慢慢滋生。人体也需顺应节气变化调整养生方式。忽视节气特点容易受秋燥、寒凉等影响引发不适,做好“四防”才能让身体平稳过渡到秋季,守护健康。
防秋燥是关键之一。出伏后降水减少、空气湿度下降,“秋燥”会逐渐显现,易导致皮肤干燥脱皮、口干舌燥、咽喉肿痛,还可能引发便秘、咳嗽等问题。此时应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如梨(可煮梨水、蒸梨)、银耳、百合、莲子等,帮助补充身体津液;增加新鲜蔬果摄入,如冬瓜、萝卜、葡萄、猕猴桃,补充维生素和水分;避免辛辣、油炸食物(如辣椒、炸鸡),减少对咽喉和肠胃的刺激,防止加重燥性。每天喝1500-2000ml温水,少量多次饮用,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室内用加湿器将湿度控制在40%-60%,尤其长期处于空调房或暖气房时,减少皮肤水分蒸发;洗澡水温控制在38℃以内,避免用强力清洁产品,洗完后及时涂身体乳,保持皮肤滋润。
防受凉同样重要。出伏后昼夜温差加大,白天可能仍有暑热,但夜间气温明显下降,若不注意保暖,寒邪易入侵身体。尤其是腹部、背部、脚部等部位受凉,可能引发腹泻、感冒,还会影响脾胃功能,导致阳气受损,不利于秋冬季节的阳气储存。早晚外出时携带薄外套🧥或披肩,遇到降温、刮风天气及时穿上,避免腹部和背部暴露在冷空气中;夜间睡觉时盖薄被或毛巾被,尤其注意脚部保暖,可穿袜子🧦睡觉(若习惯),防止脚心受凉影响气血循环;避免过早穿厚重衣物,遵循“春捂秋冻”适度原则,让身体逐渐适应凉爽气候,增强抵抗力。避免长时间待在阴凉潮湿的地方(如地下室、树荫下),减少寒邪入侵机会;出汗后及时擦干汗液,更换干爽衣物,避免冷风直吹身体,防止受凉感冒。
12全文共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