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档的竞争可谓异常激烈。尽管初期的票房大战并没有预期的那样火爆,但其中依然有一些令人意外的惊喜。尤其是,《酱园弄》引发的首波热度,为接下来的电影市场带来了不小的推动力,而紧接着,陈思诚执导的《恶意》也悄然上映,已经进行了近一周的点映。
与此同时,好莱坞的赛车大片《F1:狂飙飞车》则凭借其令人震撼的视效,拿下了今年豆瓣的最高评分。不得不说,身处悬疑片领域,曾以《唐人街探案》斩获暑期档票房冠军的陈思诚,面对布拉德·皮特复出、配合激烈F1赛道题材的强大阵容,完全未能占得优势,反而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这一战,原本看似势均力敌,却意外地成了“降维打击”。
看过两部影片之后,只能说:一个让人昏昏欲睡,另一个让人全程心跳加速。对比之下,的确能深刻感受到两部作品的巨大差距——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恶意》这部电影,虽然故事情节看似简单:女孩静静是一位小网红,患癌已久,生命走到尽头,最终选择自杀,却不慎将试图阻止她的护士拖下水。单纯的情节背后,整个故事的推进全赖于编剧的强行反转。女孩母亲对护士的污蔑只是因为护士被她拍到与情人有染,而洗白护士的证据,竟然是来自她曾经的患者通过一段电话录音。更离奇的是,为了让这段录音显得合理,患者竟然声称这是为了治疗,方便自己在情绪低落时听听。
随之而来的,是对母亲的网络暴力。网络上一片声讨,让院长不得不交出ICU的监控视频,意外揭露出母亲怀孕的事实。又一次,女主通过跟踪母亲,发现她购买高龄产妇奶粉。整部电影充斥着无数看似深刻的细节,但每一处都充满了不合逻辑的情节,像是导演故意在用复杂的悬疑手法扰乱观众的视线,试图通过所谓的反转来增加戏剧性。
然而,影片的深层内涵却显得空洞。电影似乎是在谴责“网暴”,并且试图赋予“恶女”一种新的解读,但却忽视了对女性情感的真正呈现。女孩与护士的关系,在相机的镜头下显得过于单薄。女孩用护士的相机录下视频,诉说着想要活下去的决心,但最终,她还是选择了自杀。整部电影中,女孩的母亲与护士之间的冲突只停留在几场争吵上,母女情深的画面更是寥寥无几,几乎让人感到空虚。
影片的反转虽然多,但故事本身并不新颖,悬疑成分的设计也未能成功吸引观众的兴趣。导演对温情的忽视和过度强调悬疑,使得这部影片成为了一个结构松散的故事,显得有些缺乏力量。而那些无关紧要的配角,尤其是几位喜剧演员的登场,纯粹是为了增加花絮,显得无所适从。
反观《F1:狂飙飞车》,则是另一番景象。尽管它的剧情较为常见,甚至有些套路,但它通过极致的视效和场景还原,成功打造了一部令人热血沸腾的大片。电影的制作团队拍摄了真实的F1比赛场景,与F1官方合作,精心设计了赛道和拍摄计划。赛车手们不仅进行了长期的专业培训,还亲自上场,驾驶改装后的赛车,现场拍摄,完全没有依赖特效和绿幕。
影片通过安装在赛车上的15个摄像头,从多个角度真实再现了赛车飞驰的感受。在IMAX影院,观众几乎能感受到发动机轰鸣和风声呼啸带来的震撼,仿佛亲临赛场。即便是对赛车毫无兴趣的观众,也会被这种飙车的爽感所感染,难以自拔。
更令人惊叹的是,传奇作曲家汉斯·季默为电影量身打造的原声音乐,不仅与赛车的激烈场面完美融合,更为影片注入了一股强烈的现代感和动感,旋律一度成为影片的灵魂所在。即使在电影结束后,那些激昂的曲调依然在耳边回荡,令人难以忘怀。
总的来说,《F1:狂飙飞车》通过一流的制作水平和绝佳的视听效果,给观众带来了极致的沉浸体验。无论是从制作规模还是情感传达上,它都成功树立了“大片”的标准。而与《恶意》相比,后者在质量上显然相去甚远。陈思诚的《恶意》虽然在反转和悬疑方面有所突破,但整体而言,导演在细节上的处理依旧有待提高,而对于观众的吸引力则显得较为有限。
而《F1:狂飙飞车》无疑让沉寂已久的好莱坞市场焕发了新的生机。它证明了观众并非不再喜爱爆米花电影,而是需要一种更加新鲜、刺激的题材。竞技类题材与赛车元素的结合,恰到好处地迎合了市场需求,也让这部电影成为今年暑期档的绝对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