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张译“息影”的消息曾经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很多人都以为他要退出娱乐圈了,可是就在6月8日,他亲自澄清了这个误会。
张译表示自己从未说过要“息影”。他看到社交媒体上说他要“退圈”,完全懵了,他自己也在想:“我不过是说要暂时休息一下,哪有说不干活的意思?我还得继续努力呢!”
原来,所谓的“息影”根本就是一场误解。其实,张译只是想在自己忙碌的演艺事业中稍微按下暂停键,给自己一点喘息的机会。
这场误会的起因,正是源于4月27日张译获得华表奖优秀男演员奖后的一段感言。当时他说:“这几年接连上映了好多作品,工作密度太大了,我觉得是时候停一停了,接下来我想更多地扎根生活,等自己特别满意时再接戏。”
张译坦言,自己害怕会让观众觉得厌烦:“不是观众烦我,而是我自己先烦我自己了。”他这种自我审视的态度,其实是有道理的。毕竟,近几年,张译的影视形象似乎已经定型,他在《狂飙》《重生之门》《三大队》等作品中,都饰演了类似的角色。
事实上,张译自己也曾收到过劝告:别总演同一个类型的角色,否则观众会觉得他一直在重复自己。在这些类似的角色中,观众甚至有些觉得,张译似乎就像是“安欣”再次登上了大银幕,甚至有人开始质疑他是否已经陷入了“舒适圈”,不愿走出去。
这种声音越来越多,以至于张译在获奖后明确表示:“我需要暂停一段时间去充电,等到自己特别满意时再接戏。”
然而,这个“舒适圈”到底是个怎样的存在?张译是否真的需要走出来呢?
其实,所谓的“舒适圈”,是张译凭借自己真诚的演技和不懈的努力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虽然他并不算长得非常英俊,但27岁时,他曾通过一封3000多字的自荐信,才终于获得了《士兵突击》中“班长史今”这个角色。
信中有一句话,直击人心:“我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孤独。”
从小梦想成为播音员的张译,高考时一直报考“北京广播学院”,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两次落榜。心情低落的他被父亲送到哈尔滨话剧团,意外地发现自己对表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97年,张译孤身一人踏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去追逐自己的演员梦,但中戏和军艺都因为他外形条件不合格而拒之门外。
经过一番波折,张译最终进入了北京军区战友话剧团,成为了一名话剧演员。尽管如此,他在剧团中的工作并非在舞台上演戏,而是负责场记和画外音,直到有一天,他终于获得了机会,在《乔家大院》中出演了一个小角色——“陈建兵的跟班”。然而,导演胡玫的一句话,差点让他放弃了自己的梦想:“28岁再不出来就洗洗睡吧。”
那一年,张译才27岁。
后来,得知导演康洪雷要拍《士兵突击》时,张译决定搏一把。他用那封三千字的自荐信打动了康洪雷,虽然导演并没有给他想要的“许三多”角色,但却让他出演了班长史今一角。没想到,张译凭借过人的演技,演出了堪称“表演教科书”的一段戏——史今班长从“强颜欢笑”到“压抑抽泣”,再到“嚎啕大哭”,情感层次的转变非常自然,而他嘴里那颗忘记咀嚼的奶糖,更是成为了整场戏的苦涩注脚。
导演康洪雷对他这样评价:“张译不是在演史今,他就是史今。这场戏让我看到了演员二字的分量。”
《士兵突击》成为了2007年年度收视冠军,也为张译的演艺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这仅仅是张译“舒适圈”的第一块砖。之后,张译凭借在电影《山河故人》中的“煤矿主”张晋生角色,以及在电影《亲爱的》中的韩德忠一角,再次展示了他惊人的演技。在《亲爱的》中,张译通过微妙的眼神变化、呼吸节奏和微表情,将角色内心的深层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去表演化”的典范。这一角色为他赢得了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也是张译第一个影视大奖。
不久后,他在《鸡毛飞上天》中的表现更是让人惊叹。他饰演的陈江河跨越了20岁到70岁的年龄跨度,凭借精准的体态、语言和眼神气质的转换,成功完成了“一人分饰多龄”的挑战。
《鸡毛飞上天》的精彩表现,让他同时获得了金鹰奖和白玉兰奖的双视帝。至此,张译的舒适圈已经逐渐确立,但他始终没有因为这个圈子而掉入“套路化”的陷阱。
虽然这两年张译演了不少类似类型的角色,但这也并不是他自己的选择,而是市场环境的需求。然而,每当有机会,他总是能够选择挑战不同的角色。
例如,在电影《无价之宝》中,张译饰演的石振邦是一个经历了下岗、离婚、创业失败的普通人。他的表演避免了“好人”角色的单薄和扁平,而是塑造出了一个非常接地气的“市侩好人”形象。
十多年过去了,张译已经用自己的实力,成为了内娱最年轻的“大满贯”演员,收获了双料影帝、双料视帝,还曾是票房的“扛把子”。如果有人还认为他停留在“舒适圈”里不愿走出来,那只能说,这个所谓的“舒适圈”实在太大了。
事实上,张译的性格有点像猫。他面对镜头和陌生人时,常带着几分“含蓄”的姿态,避免主动迎合热闹,采访中也习惯用简短的话语作答,眼神偶尔飘向别处。他的社交平台几乎没有分享私人生活,更别提借此炒作自己的热度。他用“礼貌的淡漠”划定了自己的安全区。
正是这种“不讨好”的姿态,反而让人更想知道他藏在外表下的温度。娱乐圈里能像张译这样主动选择“暂停”的人,实在屈指可数。不娱乐大众,正是张译的坚持,也是他本色的体现。
最终,张译的“舒适圈”其实并不需要他走出去,因为他早已在其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