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懿传》中,关于如懿的种种赞美,几乎是泛滥的,犹如当年剧外对那位影后的极力推崇。随便摘取一句来看看,“格格水灵,主聪慧”,以及“娴贵妃如此聪慧”,诸如此类的评价层出不穷。作为一部影视作品,频繁地对人物做出定论,实际上并不理想。因为任何一个人物的形象,并非通过几个词或一句话就能简单概括的。导演虽然尽力展示如懿的温暖与善良,勾画她在后宫的美好人设,试图让观众感受到她的魅力,但真正的“人”是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件来展现的,而非只靠听来的赞美,观众也会依据实际表现作出自己的判断。
例如在《甄嬛传》中,虽然没有刻意为人物下定论,但华妃的霸道深情,端妃的隐忍深沉,甄嬛的聪慧机智,都通过具体情节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这才是真正的“聪慧”,因为人物的性格与三观是通过她们的行为和选择展示的,而不仅仅是别人随口一两句评价就能决定的。再者,《甄嬛传》里的角色并非完美无缺,甄嬛也有算计、茶性和虚荣,但这恰恰更让她显得真实而有深度。
然而,《如懿传》中的如懿,却似乎被塑造成了一个完美无瑕的“白莲花”。她不能参与宫斗,也不能有任何瑕疵,必须无可挑剔地展现她的美德。要是她像《延禧宫略》里的富察皇后那样,能展示出真实的格局与体贴,虽有个人的委屈,却总是把大局和丈夫放在第一位,那还真是能赢得观众的心。但如懿的形象,显然并非如此。导演和演员似乎在拼命去塑造一个完美的形象,但这种失真的做法,反而让人觉得极其不讨喜。
要让观众接纳一个角色,至少有两种情况比较容易:第一,这个角色美丽到足以让人忽略其不合理的行为;第二,角色的人格魅力要足够打动人心,让观众相信,世间真有这么温暖、善良的人存在。但《如懿传》显然未能做到这些。想要让如懿成为让人如沐春风的“白莲花”,她的举止与形象必然得符合那种端庄、温婉的标准,可是,如懿却在群妃中显得格格不入,完全没有那种优雅的宫廷礼仪,反而呈现出一种随心所欲、我行我素的态度。她的行为轨迹,显然不走“白莲花”的路线。
尽管如懿身上存在许多缺点,这并不是问题,但若剧中所有人都只说她的好,却缺乏真实的展示,那观众的接受感便会大打折扣。相较之下,其他嫔妃虽然也各有各的缺点,但至少她们的行为与动机都显得比较合理。比如金玉妍为了自己的利益辛苦经营,纯妃坚定可靠,魏嬿婉追求进步,她们虽然有过错误,但至少不违背人性。即使结局凄惨,观众也能理解,觉得她们的行为情有可原。
而如懿的塑造就显得非常突兀。尽管导演和演员都想要打造一个让人喜欢、同情的角色,最后却弄得四不像,成为近年观众最为吐槽的影视人物之一。一个角色或许可以坏,或者狠,甚至会被人讨厌,但若只是贪图完美,却不愿用心去雕刻,最终的结果便是适得其反。
尽管其他人不断夸奖如懿的善良与美好,观众看到的却是一个头脑简单、情感混乱的人。从年轻到死去,如懿心里只有一个男人,那就是少年郎。她的这份情感,能算作深情吗?更像是一种脱离现实的“恋爱脑”。恋爱脑并非不可接受,但她身上的其他特质,也让人感到非常割裂和矛盾。尽管她的设定是美好善良的,然而她的行为却让人感到失望。
如懿善良吗?她不顾家族和亲人,她的身边人也都因她遭殃。像惢心,为她断了腿,回到她身边时,她只是急忙洗手,欣赏自己镜中的美貌,丝毫不为惢心的痛苦感到愧疚。凌云彻因她而成为太监,最后死于非命;海兰则一生为她做牛做马,结果连半点同情都没得到。这一切,都展现了她的冷血与自私。她口口声声说爱皇帝,但从未为皇帝做过什么。而她与皇帝的互动,更多是指责与不满,把个性当作魅力。后期,她甚至经常怼皇帝,指责他冷漠无情,尽管皇帝屡次给她台阶下,她却不肯低头,仿佛她才是宫中的“主宰”,这也不禁让网友调侃:“戏里的皇帝成了赘婿”。
如懿的所谓“完美”,全是别人附上的美好标签,导演和演员的偷懒之作。她的缺点太多了,而最大的缺陷,便是“失真”。这个角色缺乏真正的血肉,不论加上多少美好的形容词,都显得空洞无力。观众并非傻子,大家能看得出来。
用如懿在剧中对魏嬿婉的一句讽刺来总结她自己的角色,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贪多贪足,反失了本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