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人参
最近,单依纯的改编歌曲《李白》一经发布,便瞬间蹿升热搜榜单,正如那句“黑红也是红”所言,尽管她因这首歌引发了不少争议,迅速闯入了大众视野。不过,她的改编风格也让不少人感到意外,尤其是这次充满摇滚与电子音效的尝试,让许多人为之一震,甚至有人指责她“魔改到没底线”。接着,单依纯演绎的《舞娘》再次让她收获了第二的位置,似乎要摆脱之前的争议,然而她对音乐的自由探索仍然让她的声音与风格引发了更多讨论。
然而,当单依纯用心唱响《开始懂了》时,尽管她全情投入,最后却仅获得了第六名的成绩。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位曾凭借《永不失联的爱》一曲走红的女孩,如今竟成了“失去灵气”的代名词?是公众的苛刻要求,还是她在音乐道路上迷失了方向?
18岁时的单依纯,凭借《好声音》的舞台一夜爆红。她的嗓音一开始就震撼了全场,纯净、清澈,无瑕的音质,配合其高音切换的流畅与自然,让无数人对她的未来充满期待。最初的她,凭借《永不失联的爱》一举成名,导师们对她赞誉有加,谢霆锋、李健都不吝惜溢美之辞,连原唱周兴哲也对她赞不绝口,甚至邀请她到自己的内地演唱会献唱。她的每一场表现都如同一次精彩的震撼,让粉丝对她的才华深感敬佩。那个时候,她的嗓音和情感表达是她的最大亮点,社交平台上不断有人讨论她的声音和演唱功底,成为了备受瞩目的新星。
作为那一届冠军的得主,单依纯后来参与了多个综艺节目,甚至在《毛雪汪》中,与毛不易、李雪琴一起录制节目。她的清唱《月光》更是赢得了毛不易的赞赏,并让李雪琴惊叹不已,很多网友也对她的唱功深感佩服。然而,正如所有走红的明星一样,单依纯也不得不面对着成长的烦恼。
虽然她的出道算是“开门红”,但在近年的表现却开始呈现出不同的趋势。2025年的《歌手》舞台上,她的《李白》改编版让许多人感到失望。曲风变化太大,电子音效与摇滚元素的加入,让原本清新脱俗的歌曲变得面目全非。更令人惊讶的是,她在其中加入了“我本是辅助,今晚来打野”等游戏梗,似乎试图通过创新吸引年轻观众的注意力。然而,这种大刀阔斧的改编并没有赢得普遍认同,反而让部分人觉得她过度炫技,偏离了原曲的情感基调。
而且,单依纯的音乐风格逐渐偏向商业化,追求视觉效果和舞台感的同时,反而让她的原有特色逐渐消失。在她第一次参加节目时的“清澈嗓音”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炫技”与舞台表演。甚至连都提醒,对于歌曲的改编既要包容,也要引导,避免过度“颠覆”原作。
这也让我们想起了华晨宇,从“快男”冠军到如今的“法师”,他的转型之路与单依纯有些相似。起初,华晨宇以其独特的唱腔和情感表达,获得了许多音乐人的高度评价,但随着时间推移,他开始偏离最初的风格,频繁地在舞台上以“哄叫”式的高音秀吸引眼球,甚至有些让人感到困惑。华晨宇的例子也给单依纯带来了警示:寻求突破与创新的同时,若失去了最初的特色与优势,结果可能是自我迷失。
事实上,歌手的转型与突破本应是值得鼓励的,但关键在于保持自我特色的同时,不失去音乐的本质。单依纯最初的魅力,正是来自于她清新纯净的嗓音和对歌曲情感的细腻理解,然而如今,她似乎过度追求新奇和表演效果,忘记了自己真正的优势。音乐的改变应该是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而不是一味地颠覆传统。
单依纯的失利,无疑是一次提醒,让她意识到,转型的道路可能过于急功近利。就像李健曾告诫她的:“不要急于求成,要先沉淀。”如今的她,似乎正陷入了“急于做偶像”的困境。过度的表演与技巧炫耀,渐渐掩盖了她曾经的纯净嗓音与感情表达,甚至有人认为她唱歌的发音开始变得生硬,失去了灵魂。
转型是必须的,但对于每一位歌手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要守住自己的优势。单依纯曾经的清新嗓音与情感表达是她的标签,而现在的她似乎被过度的表演和造型包裹,丢失了最初的特色。希望她能重新审视自己,回归最本真的状态,找到那个属于她自己的平衡点。毕竟,创新的路不一定要走得太快,只要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稳扎稳打,就能够迎接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