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斯执导并参与演出的《戏台》,终于与大家见面了。无论是他昔日的辉煌,还是他不向物质低头的高洁气质,都让这部陈佩斯时隔已久、首次回归银幕的作品备受关注。
然而,经过点映后,这部《戏台》的口碑却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局面。最引人注目的“负面”评论,主要集中在一个名为“六姨太”的角色上。她的存在让整个故事的评价难以提升,原因很简单:这个角色在剧情中只是承担“工具人”的功能。无论她在不在,整部剧的精彩程度基本不会受到影响,对故事的推动也没有实质性贡献。更具争议的是,“六姨太”在剧中所展现的那种角色设定,尤其是在当今女权崛起的时代,显得格外刺眼,也因此招致了不少指责。
在网络上,围绕《戏台》的谩骂层出不穷,“男凝”、“老登”等词汇频繁出现。不过,如果摒弃“六姨太”的争议,这部作品也并不全是好评如潮。
之所以将“六姨太”放在开头,主要是因为对她的评论多是情绪的宣泄,事实上并不具备什么实际的参考价值。而《戏台》真正受到“毁誉”的原因,还是其剧本和情节,整体显得平庸,缺乏令人振奋的升华。黄渤在剧中的表现虽然稳妥,但也没有太多出彩之处,整部剧观后留下的,或许只剩下情怀的余味。
与平庸的剧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戏台》获得的赞誉则显得丰富多彩。首先,藏于平凡故事下的深刻隐喻,不容小觑。该剧有两个层面的隐喻。首先,黄渤饰演的“大嗓儿”作为茶馆的小二,因吹嘘自己见多识广,被误当成了名角,结果被大军阀洪大帅点名要求演出。同台观众翘首以盼真正的名角金啸天却因故未能登场,于是场面一度混乱。一边是外行操控内行的荒谬场景,另一边则是拿着枪、指挥戏班的洪大帅,真是令人捧腹。这样的设定,直指时代背景下的权力游戏,让人忍不住怀念陈佩斯当年的隐退。
更深层的隐喻或许是对那个时代的致敬。故事的戏剧性体现在洪大帅在调度戏班的同时,正是他出征之际,他的从容与狼狈形成鲜明对比,生动地将“人生如戏”的道理体现出来。
然而,最为引人深思的,是当蓝大帅入城后,看上了男旦凤小桐。在权力更迭的瞬间,城头的旗帜在更换,而城内的掌权者却从洪大帅变成蓝大帅,令观众不禁感叹:权力之变,如何才能改变本质?几天后,蓝大帅说不定又会成了洪大帅,抑或成为黑大帅,权力的流动无常如戏。
虽然关于《戏台》的剧情是否平庸尚存争议,但是从对时代的致敬以及深刻的人性隐喻来看,这部作品虽无法与经典相提并论,却绝对称得上是这个暑假的一部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