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与朗朗,最终竟然成了影视圈最让人哑口无言的笑话。
说实话,当我第一次看到《你行!你上!》的海报时,我还以为这会是一部带有复古风格的喜剧片。单从演员的造型和电影标题看,根本没办法猜到电影讲的是个什么故事。
而且,作为主演的姜文,他出现在海报的C位,图像也是最大,很多人自然就会认为电影的主角应该是他饰演的人物。
然而,当我走进电影院后,才发现姜文真的是完全不按常理出牌。
看完电影,谜底终于揭开。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对父子之间发生的种种闹剧。虽然剧情有点混乱,但总体是围绕父子俩学习钢琴,最终在国际舞台上获得荣誉的成长故事。简而言之,这就是一部励志片,讲述人物如何从默默无闻到成就非凡,整个故事的原型其实是钢琴家朗朗的成长历程。姜文在片中饰演的是朗朗的父亲——郎国平。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姜文是导演,且电影基于朗朗的真实故事改编,为什么这部影片最终会变成笑柄呢?
首先,是过于自信。
确实,姜文的自信并非毫无道理。毕竟,朗朗的成就举世闻名,在国际间声誉赫赫。姜文相信,拍摄一部关于朗朗的电影,能够激起国内观众的兴趣。另一方面,朗朗虽然并没有亲自出演,但他作为故事的原型,同时还是电影的制作人和音乐顾问,整部电影的灵魂几乎都绕不开他。二者的合作似乎注定要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然而,电影上映后,观众们并未得到任何惊喜,反而是被吓到了。
第二,没有惊喜,只有惊吓。
说实话,我真的是太信任姜文了。过去他的许多作品,情感丰富,质量上乘,且充满深度。可《你行!你上!》上映后,我对他的崇拜彻底崩塌。坦白说,这部片子压根儿算不上电影,反倒像是一部由“代替朗朗出演的演员”拍摄的纪录片。虽然它被冠以“励志片”的名号,但实际上大部分时间,朗朗只是在屋里机械地练钢琴。电影里,他甚至没有一个朋友,唯一的“人物”就是一个唠叨的父亲。
说到姜文的表现——一头卷发、一副眼镜、一口带有东北口音的普通话,完全让人出戏。那种说话的方式显得极为做作。尤其是他那大声喊叫、夸张的表演,根本没有带来任何笑点,反而让人感到极为烦躁。而电影里那个说普通话的美国人,我简直无法理解,姜文是不是觉得观众听不懂英语,才故意这么安排?这简直就像一些影视剧里,日本的“太君”突然说普通话一样,完全不合逻辑。
整个电影的剧情混乱不堪,观众根本弄不明白其中的隐喻与深意。如果这么做让观众都看不懂,那拍这个电影的意义又何在?
第三,票房表现惨淡。
王晶导演曾经说过,他拍电影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不在乎电影的好坏。在他看来,电影就是一种生意。而姜文虽然也拍电影是为了名与利,但《你行!你上!》的票房表现无疑让他感到失望。电影上映六天,仅收获了7000多万的票房,甚至连《罗小黑战记2》这样的动画片都比它强,真是令人惋惜。
《你行!你上!》上映后,票房低迷,完全成了暑期档的笑柄。即使有强大的演员阵容,也无法改变它的窘迫境地。
总结:
如今,要拍出一部好电影,确实越来越难。尤其是市场上千篇一律的故事层出不穷。姜文选择拍摄朗朗的成名之路,算是一次创新,但问题在于,朗朗并非每个观众都熟悉,而他大部分时间都身在国外。这导致很多人误以为朗朗是外国人,甚至对他一无所知。而且,姜文在影片中引用《让子弹飞》的风格,硬是将这部本应充满温情与励志的片子拍成了充满“惊吓”的怪异之作。结果,不仅没有收获好评,反而成为了观众的“笑话”。
最终,姜文和朗朗,成为了这个暑期档最大的反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