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的影版与剧版我都看过了,虽然这两者都是基于同一原著改编而成,但剧情的改动之大却实在令人意外。
剧版增加了许多在书中并不存在的角色,而且还将杨贵妃的妻子写死,结局甚至连荔枝都成了烂的。而反观影版,则忠实地还原了原著,约有90%的剧情保持一致。尽管两版在情节上存在差异,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杨贵妃的面貌始终未曾揭晓!
这或许是偶然,但两版都如此选择,确实让人觉得这是导演的有意为之。那么,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观众的关注点往往集中在角色的外貌上。事实上,在电影筹备之初,制作团队曾考虑过请人来扮演杨贵妃,甚至还有意邀请李雪琴出演。然而,这个提案最终被导演大鹏否决了,理由也相当简单:美的标准是没有统一答案的!作为中国四大美人之一,杨贵妃的容貌自然倾世倾城,但究竟该选择何种“美人”来塑造这个角色,却是极为棘手。有的人认为刘亦菲和范冰冰都未必算是绝世美女,这样一来,寻找合适的演员就无疑成为了一道难题。
即使导演最终找到了公认的大美人来扮演杨贵妃,观众反响也许会相当热烈,但是依旧无法改变的是,电影的主题并不在杨贵妃身上,而是荔枝和权力对底层的压迫。倘若选了一个特别迷人的女演员,不论是新人还是老牌明星,势必会形成过多的谈资,正如曾经的《猫妖传》那样。如此一来,电影的重心则有可能偏离主题,届时可能还会发生这样的营销现象:“谁懂啊!如果为了她,连命都可以不要!”(配上营销号特有的语气)因此,影版选择以这种手法轻描淡写地处理,更契合电影的本质,不仅给予观众想象的空间,也确保了主题不被模糊。至于杨贵妃有多美,没人知晓,但她的影响力却是众所周知的。正因为她的恩宠,才导致了千里运荔枝这样荒诞不经的景象,许多人也因此流离失所。杨贵妃的名字关键在于“贵妃”,而非“杨”。所以,她究竟是谁,长得如何,真没那么重要。她不过是权力的象征,代表了整个上层贵族。
就像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老爷”,从未露面,但一切灾难的根源皆由他掌控。这种留白不仅使得观众更容易融入故事中,也激发了无限的想象与猜测。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设计加深了电影的讽刺意味。权贵们一句话,就可以让底层百姓奔波徒劳,甚至付出生命,难道这还不够讽刺吗?
在电影中,李善德的一生与高位者的一瞥相比,真是微不足道。相较于电视剧,影版对阶级压迫的描绘更加到位。当李善德恭恭敬敬地面见鱼朝恩时,几乎快要贴着地面,根本不敢抬头。对于李善德而言,鱼公公的样子重要吗?显然不重要!反过来,电影故意让杨贵妃的面貌不可见,真正传达的便是平民永远无法真正与权力接触,哪怕见到了,也必须跪着,永远无法知道那些高高在上的人究竟长什么样子。实在是令人哭笑不得,贫苦百姓即便一辈子都见不到他们,也依旧要承受他们的压迫,直到生命终结。
总的来说,相对于电视剧,电影对于上层压迫的呈现更加深刻而动人。你认为这两版的改编,哪一版更胜一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