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1.5亿!
陈佩斯的《戏台》票房超越了《你行!你上》,虽然距离《长安的荔枝》还差了3亿多,但这一成绩足够亮眼。要不是有那些忠实的老粉丝支持,恐怕连1亿的门槛都难以突破。
从排片安排就能看出端倪,其他电影大多抢占了“黄金时段”,而《戏台》基本上只能在凌晨或清晨放映,观众根本不可能集中在这种冷门时段。
而且各大电影院本来就没给《戏台》什么面子,排片推迟一周,避开了黄金时间,明显就想“排挤”它。可越是被忽视,陈佩斯越想要突破,力证“喜剧”的新时代已经来临。
看着他脸上的笑容和黄渤的欣慰表情,才真正理解朱时茂当初的预言是真的!
1.5亿,狠狠打了姜文的脸
今年暑期档,排片安排简直荒唐。《戏台》是陈佩斯十年磨一剑的作品,但在上映前几天居然遇到了大麻烦。
不是因为审核不过关,也不是导演出事,竟然是因为影院觉得不合适,推迟上映日期,连点映都只能选深夜和早晨。
与此同时,姜文和大鹏的作品几乎同时进行大规模宣传,疯狂占据封面,直接把《戏台》压得几乎看不见。
尽管如此,《戏台》依旧能逆袭,预售票房破6000万,三天内轻松突破1.5亿,直接让姜文尴尬不已!姜文凭借着自己强大的口碑和影响力,趁机把自己的电影提档到18号,就是想要压过《戏台》。
谁知,面对真实的质量,他的“抢戏”也无法博得观众的青睐。
过去十年,姜文确实带来了不少经典,但这一次却碰上了真正的大师之作,反而缺少了些亮点。
要是《长安的荔枝》没有借着电视剧版的火爆积累大量粉丝,想要在电影版获得如今的成绩也不会那么轻松。
而《戏台》即使受到了种种压制,依旧能取得如此成绩,足见陈佩斯在喜剧领域的深刻理解与创造力,已经赢得了观众的尊重与认可。
正如陈佩斯所说,好的喜剧从来不该超越观众的理解。太复杂、太深奥的东西观众看不懂,那又能产生什么效果呢?
喜剧的真正意义在于引发观众的自省,帮助他们反思自己,而不是只靠无厘头的搞笑来消磨时间。
执着的人终会成功
陈佩斯的老朋友们纷纷现身支持,《戏台》的现场气氛也因此更加感人。
他与朱时茂十多年的搭档关系,一直深深影响着他。朱时茂用简短的话语总结了陈佩斯的后半生。
大家都知道,传统喜剧被网络喜剧掩盖了光芒,想要带来不同的突破非常艰难。
作为传统喜剧的坚定支持者,蔡明也在现场感慨,陈佩斯能在晚年坚持梦想,把传统喜剧带回公众视野,实在是让人钦佩。
朱时茂则感慨道,陈佩斯从年轻时就极为执着,没想到越老越坚定。十几年的剧本打磨,十年演绎,再用七八年拍电影版,只为让这部作品流传千古。
如今商业化的时代,大部分导演都只关注“成本”问题,拍摄周期和人员费用都需要严格控制。
但陈佩斯不同,当资金紧张时,他甚至将自己的房子抵押去筹集拍摄费用,演员们愿意参与也大多是看重作品的深度,片酬甚至比其他剧组低了三倍。
大家熟悉的陈佩斯,或许是舞台上那个小品演员,但实际上,在他成名之前,他早就投身喜剧,并和父亲合作过很多经典的作品。
对于他而言,喜剧作品的核心就是质量,剧本、演员阵容、制作要求,这三者必须达到标准才能拍摄。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每次看完作品,他都会感动落泪。
这背后的艰辛,外人无法理解,也不是那些只追求商业化的资本家能够感同身受的。
陈佩斯的成功,绝不是靠运气,而是靠他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
票房,不是最终目的
票房确实能反映作品的受欢迎程度,但却无法代表作品的真实价值。《戏台》的上映,将作品的层次清晰划分开来!
让人不禁想起文艺片《隐入尘烟》,这部讲述农村纯真与无奈的作品,无论剧情还是演员的演技都是无可挑剔,但最终的票房却只有1亿。
票房的高低代表流量,但很多作品并非为了流量而拍摄,而是为了让观众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戏台》在上映前几乎没有宣传,反而是其他电影演员们的宣传铺天盖地,热搜榜上一轮接一轮的宣传。
然而《戏台》却几乎被遗忘。如果不是陈佩斯在上映前主动宣布推迟,或许大家对这部作品的关注度都不会这么高。
有些人为陈佩斯的不公鸣不平,认为电影院的做法有些阴暗,但正是这些流言蜚语,让《戏台》反而引起了更广泛的关注。
观众们想要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作品能够让一个人付出十余年的心血,才得以诞生。这意味着陈佩斯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虽然支持他的老粉丝已经有限,但作品的深度却能够吸引到大量新观众的喜爱,这才是喜剧事业能够延续下去的真正动力。
他用自己的实力告诉大家,哪怕别人抢走了风头,他依旧会自带光芒,迟早有一天会重新站回巅峰。
结语:
回顾陈佩斯在北京天桥艺术表演的岁月,他一直在思考,自己为何要放弃那十多年?
是人际关系的错,还是自己早已陷入瓶颈期?
深思之后,他才意识到,所谓的“离开”并不是真正的离开,心依旧留在这一行。而如今的回归,更像是完成未完成的使命,他用执着的心去完成这一切。
《戏台》的成功,就像是看着自己养育多年的孩子终展光芒,他怎能不为之感到骄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