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南京照相馆》自上映以来,迅速在全国掀起了热议。这部基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创作的影片,不仅在票房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在口碑上赢得了观众的认可。然而,影片的热播却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尤其是上海电台主持人周小畅的言论,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激起了网友们的强烈反应与激烈讨论。
周小畅在微博中发表了如下观点:“一部优秀的战争电影,应该引导观众珍惜和平,祈求和平,而不是煽动仇恨,为下一场战争埋下种子。”她的言论直接针对《南京照相馆》,认为影片煽动情绪、加剧仇恨,背离了战争片应有的和平导向。这番话立刻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众多网友对她的观点表示强烈反对,并展开了关于历史认知、和平价值与电影表达的激烈讨论。
《南京照相馆》改编自南京大屠杀中的真实历史事件,讲述了15岁照相馆学徒罗瑾在冒死冲洗日军暴行照片的过程中,与爱国青年吴旋共同守护这份关键证据,并最终使其成为审判战犯谷寿夫的重要物证的故事。影片以平民视角为切入点,通过一间照相馆的视角呈现了南京城沦陷时,普通百姓在日军暴行中的挣扎与反抗。导演没有依赖直白的血腥暴力,而是通过细腻的人物塑造和历史细节的还原,让观众更深切地感受到那段惨痛的历史。
例如,影片中展现的日军掠夺南京城砖,企图将这些建筑材料带回日本建设纪念塔的情节,确有其事。这座位于日本宫崎县的“八纮一宇”塔,正是用南京城墙及其他历史遗址的石料所建,每一块砖都铭刻着日军的暴行。而后,这座塔被冠以“和平之塔”的名称,这一讽刺性命名反映了日本当时试图掩盖其战争罪行的可耻行径。
从观众的反馈来看,许多人在观影后深受触动,尤其是一些家长带着孩子走进影院,想通过这部电影让下一代铭记历史。在抖音等社交平台上,不少家长分享了带孩子观影的视频,评论区充斥着“一定要记住这段历史”的留言。对他们而言,《南京照相馆》是一部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片,它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祖先所承受的苦难,并且更加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然而,周小畅却认为,这部电影激起了观众的情绪,甚至将其与一些“抗日神剧”相提并论,这种观点无疑与大多数观众的感受背道而驰。
事实上,周小畅并非首次因其观点引发争议。早在武汉大学一宗维权事件中,法院已经作出判决,她却在微博中发表“好女人维不了权”的言论,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在《南京照相馆》事件中,她的言论再度被网友翻出,进一步激化了对其立场的质疑。许多人认为她的言论体现了“买办思维”,过分强调所谓的“客观反思”,而忽略了普通民众深厚的爱国情感。
从更深的层面来看,这场争议折射出当今社会对历史的不同认知。一部分人认为,铭记历史的伤痛是珍惜和平的前提,只有真正认识到战争的惨烈与侵略者的罪行,才能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南京照相馆》正是传达了这一精神,它并不是要煽动仇恨,而是通过还原历史真相,提醒观众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而周小畅的观点则更多强调了对历史的过度反思可能会引发过激情绪,从而影响和平的维系。然而,她忽视了一个关键点:历史的客观存在决定了人们对历史的情感反应是自然且合乎情理的。当一部电影真实呈现历史时,观众的愤怒和痛苦并非电影“煽动”的结果,而是历史本身所激发的情感力量。
相比之下,日本的情况截然不同。日本媒体在面临国内问题时,常将矛头指向中国,煽动舆论,转移国内矛盾。而且,日本政府长期否认南京大屠杀等侵略历史,通过修改教科书、控制媒体等手段,推动历史虚无主义教育,试图抹去其战争罪行。在此背景下,部分人却在国内批评爱国情绪,呼吁“冷静反思”,这种反差令人深思。
对于《南京照相馆》这样的电影,它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娱乐和商业层面。影片承载了历史的记忆与民族的情感,以艺术的形式提醒人们,历史的伤痛不容忘却,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需要我们倍加珍惜。电影中的小人物从最初的恐惧与逃避,到最终为了守护真相与尊严而奋起抗争,他们的觉醒和抵抗正是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精神的体现。这种精神是民族的脊梁,也是我们实现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
在这场争议中,我们应认识到,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有责任和义务真实呈现历史。《南京照相馆》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夸大其辞,也没有刻意渲染仇恨,而是客观地呈现了历史的一部分。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所激发的情感共鸣,是对历史的尊重,是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我们不能因为担心“情绪过激”而否定电影的价值,或者否定观众的情感体验。相反,我们应以更加理性和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历史,理解历史,并从中汲取力量,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同时,我们必须警惕那些试图淡化、歪曲历史的言论与行为。历史是镜子,它不仅照亮过去,也指引未来。只有正视历史,我们才能在追求和平与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自信。我们应当以史为鉴,珍惜和平,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