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抽空看了《侏罗纪世界:重生》这部电影,一走出影院,内心五味杂陈。感觉好像有些东西没做到位,但也不能否认电影的娱乐性。各大平台的评分也差异很大,让人有些摸不清楚该怎么评价它。
在著名的影评网站“烂番茄”上,本片的新鲜度仅有51%,爆米花指数71%;而IMDb的观众评分为6.2/10,Metacritic媒体评分是50/100,观众评分也只有5.5/10,甚至在某瓣的评分也只有6.1分,整个口碑可谓是褒贬不一。尽管如此,本片的票房却不容小觑,全球票房已经突破了7亿美金,暂时位居2025年全球票房榜第四名。为什么《侏罗纪世界:重生》的市场反应如此两极分化?而我自己的观影体验又为什么五味杂陈?本文将对这部影片进行综合评价,探索其是否真正带来了“重生”的可能。
从整体来看,《侏罗纪世界:重生》确实是一部充满娱乐性的爆米花电影。毕竟,能在大银幕上再次看到恐龙出场,依旧令人心潮澎湃。影片讲述的是一家药厂通过招募佣兵和古生物学家的团队,试图获得三种巨型恐龙的DNA来开发一种治疗心脏病的药物。在他们的冒险过程中,意外救下一家人,之后便在恐龙孵化的废弃实验室里展开一场生死求生的戏码。
影片依然由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制片,并邀请到曾参与《侏罗纪公园》和《侏罗纪公园2:失落的世界》的编剧大卫·凯普回归。这位编剧在采访中表示,尽管技术特效不断进步,但他依然保持了原作中的科技元素,并着重探讨恐龙和人类相遇后如何共同“生存”这一主题。同时,他也承认,在多部系列作品相继推出的背景下,原作的震撼感和新鲜感已不复存在。
导演加里斯·爱德华兹,凭借2014年《哥斯拉》和《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积累的经验,也在本片中成功呈现了大规模的怪兽场面,拍摄地遍布全球,并且电影中也有不少“惊吓”瞬间,动作场面也让观众保持高度紧张。然而,影片的剧情结构似乎有些按部就班,角色设定略显平面,而即使是《侏罗纪世界》系列的主角——恐龙,也似乎不再具备原来的魅力,某些变异恐龙的设计甚至让人感到不适。
尽管影片中致敬了许多经典的元素,部分影迷会因此激动不已,但整体而言,这些怀旧的“致敬”更多地成了电影的“装饰”,并没有实质性推动剧情的发展。对于喜欢该系列的老影迷来说,看到曾经熟悉的元素回归,固然是一种感动,但也难掩电影在叙事上的空虚感和未尽的遗憾。
作为一个从小便迷上《侏罗纪公园》的影迷,我愿意提出《侏罗纪》系列成功的三大关键要素,并与《侏罗纪世界:重生》作对比,以探讨为何这部影片给我留下了如此复杂的观感,尤其是在与前作《侏罗纪公园》和《侏罗纪世界》对比时。
第一个要素:角色发展与故事线的紧密结合
《侏罗纪公园》基于原著小说,将古生物学家、混沌理论学家等科学人物与商业背景相结合,构建了紧密且严谨的叙事脉络。影片通过讲述学者们在公园中视察并与恐龙对抗,巧妙地展开了人物间的情感互动,以及角色的成长。接下来的两部续集则陷入了角色动机不合理的困境,尤其是在第三部,角色和情节显得尤为牵强。
然而,《侏罗纪世界》以新的“侏罗纪世界”游乐园为背景,依然设定了合理的角色关系和动机,使得新一代角色和情节得以顺利展开。相比之下,《侏罗纪世界:重生》中的角色设定则显得松散,主角群除了葛兰博士的学生外,其他大多是与恐龙毫无直接关系的佣兵,缺乏足够的情感联系,导致整个电影显得有些空洞。
第二个要素:混沌理论的核心思想
《侏罗纪公园》通过“混沌理论”的设定,探讨了人类对生命的控制是否真的能够实现。影片中,伊恩·马康姆博士的名言“生命会找到出路”成为系列电影的精神核心,也为观众带来巨大的情节张力。然而,在《侏罗纪世界:重生》中,虽然设定了一个混乱的局面,但影片从头到尾的失序状态削弱了原本应有的紧张感。
第三个要素:人类与恐龙之间的互动
在《侏罗纪》系列中,恐龙和人类之间的互动极具情感深度,特别是草食恐龙与人类的友好关系以及肉食恐龙带来的巨大威胁,都使得系列充满了复杂的情感张力。然而,在《侏罗纪世界:重生》中,尽管有一些刺激的场面,如与沧龙的对决,但影片中的恐龙和人类互动显得较为表面,甚至有些刻意煽情。尤其是“变异恐龙”的设定,更是让原本富有情感深度的恐龙形象变得有些不堪。
总结来说,《侏罗纪世界:重生》虽然在视觉效果和娱乐性上达到了预期,但在角色、剧情和情感深度上却远不及系列的经典之作。如果能够回归“生命会找到出路”的核心精神,或许这部影片的评价会有所不同。希望未来的侏罗纪电影能够更好地平衡怀旧与创新,继续讲述那些让人心动的恐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