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第二部上线后,观众对其的反应不禁让人思考:这个项目究竟经历了什么?如果说第一部引发了广泛的期待,那么第二部的差评几乎让人难以再对这部作品抱有任何希望。尽管现在电影已经上线流媒体,但观影后的感觉仿佛是在看两位导演的不同风格作品。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感受?明明是同一个系列,同一批主创,为什么给人的感觉却如此不同?
回头看看第一部的那个仅仅两秒钟的邓婵玉彩蛋,几乎全网都在为之喝彩。而如今回想起来,似乎那些过于溢美的评论有些刻意,像是为宣传造势而提前铺垫的口碑。那么,电影的概念图与正片的差距,也暴露了不少问题。
如果问我《封神》系列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是人物塑造。在第二部中,姬发等主要角色几乎都成了推动剧情的“工具人”。哪吒和杨戬的戏份也相当有限。第一部里,纣王与他的父子关系、四个质子的父子情、伯邑考和姬发的兄弟情、妲己与王后的复杂关系,二郎神与哪吒的精彩打斗,每一个角色都有值得一提的高光时刻。尤其是纣王,他的多面性既展现了昏君的残暴,又不乏政治家的权谋,让角色显得立体而丰满。伯邑考的牺牲、姬发的成长等情节,也都足够让人感受到情感的重量。
然而第二部中,这些角色几乎都被边缘化,成为了情节推进的工具。最明显的变化莫过于魔家四将,这个在原著中有着鲜明个性和强大实力的重要反派,在电影中却变成了四个“长得不一样的boss”。他们的死亡毫无重量感,观众根本没有时间去了解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更是无从谈起。相反,邓婵玉的戏份大幅增加,几乎成了女主角。这种变化令人质疑:是剧本本就如此设计,还是因为第一部彩蛋的“成功”而临时调整了拍摄和剪辑策略?
比如,前后两部角色性格的断裂感,就让人怀疑是否更换了编剧团队。人物性格的不一致,正好暴露了项目在创作理念上的摇摆不定。
再谈《封神二部》中的“巨人”角色,其表现远不如预期。视觉效果上,巨人的形象缺乏应有的冲击力,拍摄角度显得平庸,这导致后期合成时无法呈现出真正的巨人感。战斗场面也显得不够有力,令人难以产生震撼的感觉。据说,这部电影中有不少补拍痕迹,特别是十绝阵这一段,画面、演员状态、剪辑节奏等都有明显差异。这让人不禁疑惑:是原始拍摄效果不佳,还是剧本后期出现问题?
例如,篝火晚会的那场戏,补拍痕迹尤为明显,演员的妆容、服装甚至身材都与其他镜头有微妙差异。更为突兀的是,这场戏的插入,显得有些强行,似乎是为了增加某种情绪渲染而加入的,这种安排未免有些牵强。
再谈闻太师这一角色的设计,原本他的命运设定应该很有深度。无论战争胜败,他都难逃一死。胜了,功高震主;败了,死于战场。然而,闻太师这个角色在电影中的人设却存在明显的分裂。前期威严十足,后期却变得如“摆烂哥”,形象的变化极其突兀。如果这种转变有合理的情节推动倒也能接受,但电影中的呈现显得过于突兀,不自然。最致命的是台词问题,电影中他临终时说“太师可以瞑目了”,这与他的性格和情境完全不符。按照闻太师的性格和当时的处境,他应该是不甘心闭眼的——对商朝的忧虑、对命运的不服,都让他不可能安然死去。原本这条线有可能成为影片的情感核心,但最终的呈现却让人感到意犹未尽。
如果要总结《封神第二部》最严重的问题,我想它一定是情感的缺失与人物塑造的失败。那么对于即将到来的第三部,观众又该如何期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