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风云变幻,英雄豪杰层出不穷。有人志高气盛,欲乘风破浪;有人却陷于泥沼,半生浮沉。闫云达,那个曾风光无限的“德云社大师兄”,如今的光景却似是愁云密布,常带着几分怨愤与不甘。他曾是郭德纲的得意弟子,曾是掌声与鲜花的宠儿,然而他的名字如今与争议、怨气紧紧相连,令人不禁想问,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欲知其果,必追溯其因。二十多年前,郭德纲初入北京,孤苦无依,日子过得异常艰难。那时,有一个年轻人,名叫闫宗海,悄然出现在他的面前。年少气盛的他,并没有直接上前请教,而是直接跪下,磕头三次。这一举动,出乎意料,但也引起了郭德纲心中的怜悯。尽管他自己难以自保,仍然心生恻隐,最终收下了这个诚心满满的弟子,并赠予他一件折扇或蓝马褂作为信物。然而,世事如棋,风云莫测,郭德纲三次闯荡京城,师徒二人竟一度失联。
直到2007年,德云社已在相声圈内声名鹊起,闫宗海再次找到郭德纲,手中还握着那份曾经的信物。看到这件旧物,郭德纲深受触动,当即兑现承诺,将其按入门时间排为“云”字科的大师兄,赐名闫云达。这一头衔,在传统相声界无疑是荣耀的象征,意味着一位非凡的地位。但荣光与地位并不能直接转化为舞台上的真正能力。尽管郭德纲对他宠爱有加,力捧他出现在节目上,甚至安排特别的《扒马褂》重头戏,给足了他面子,然而,闫云达的表演并没有给他带来预期的成效。尽管名号响亮,他的基本功却远逊于其他师弟,尤其与天赋极佳的曹云金相比,差距明显。
面对困境,闫云达心生嫉妒之情,开始眼红岳云鹏的崛起。他试图模仿岳云鹏的幽默风格,效仿其“耍贱卖萌”的表现,然而,事与愿违,模仿显得生硬、别扭。无奈之下,他转向了“荤段子”的粗俗路线,虽一度吸引了一些眼球,但很快便因低俗不堪而招致了观众的反感。即便郭德纲也曾在台下评价他“风格猥琐”,并为他辩解称这源于早年未能好好教导,但无论如何,过度的“荤段子”最终引发了女观众的强烈抗议,这一策略最终走向了死胡同。
在德云社内部,闫云达也曾一度担任二队队长,本该因此赢得尊重,但反而成了他与师兄弟们关系破裂的导火线。郑好曾在直播中直言,闫云达当队长时,已然开始行使专制暴政。他严格要求队员表演不许超越自己,甚至对师弟们颐指气使,恶言相向。那时,他对队员的苛责几乎让整个队伍陷入了压抑的氛围。年末调整队伍时,二队的队员纷纷申请调离,而新队员则宁愿请假也不愿跟随他。最终,闫云达因管理失败,失去了队长的位置,重新回到普通队员的身份。对此,郑好的评价犀利而深刻:“最愚蠢的事,就是在辉煌时误以为一切都会如此延续。”
失意的内心与外界的压力终究让闫云达无法承受。在2018年,他在微博宣布退出德云社,归还了“云”字。他的言辞中充满了委屈和愤慨,仿佛是德云社亏欠了他。然而,郭德纲并未将他从家谱中除名,留给了他一份体面。离开后,闫云达并未停止他与德云社的纠葛,不久之后,江湖上开始流传着关于他的两件桃色丑闻,这些丑闻虽然遭到他激烈否认,但无疑为他的形象蒙上了阴影。
不久后,闫云达尝试自立门户,成立了“听海阁”,但由于观众匮乏,甚至出现了演员🎭️为观众演出的尴尬场面。最终,事业一蹶不振,他转向了直播,却仍然绕不开德云社的话题。他在直播中高声质问:“七年,有谁替我说句话?”声言自己离开时无人挽留,心中“寒心”。他宣称德云社无情,却忘了自己当初为求宠爱而误将师父的厚爱当作能力的象征。如今,他在直播中咀嚼往事,与当年曹云金的“清算”相比,更像是带着情绪化的怨恨在自我宣泄。
从曾经的“德云社大师兄”到如今在直播间诉说陈年往事的主播,闫云达的路,究竟为何迷失?或许,问题就在于他未曾真正明白,“大师兄”这三个字背后所承载的责任与担当。当他误以为光环就是能力时,一切的偏离与错误便注定了。
愿每一个在追寻梦想路上的人,都能不忘最初的初心,牢记责任与担当。无论前方道路如何崎岖坎坷,唯有保持内心的坚定,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光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