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苗这个名字,也许不为人熟知,但若提起那段“为了选秀砸光120万,最后欠下一屁股债”的往事,恐怕不少人都能恍若见过。那时,关于她的故事在网络上激起了不小的波澜。有的人觉得她太疯狂,甚至有人认为她有些“傻”,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她不过是在拼尽全力追梦。到底,这一切值得吗?
回溯她的过往,崔苗从小便展现出不安分的性格。她出生在陕北的一个贫困山村,父母一辈子都扎根在几亩田地里,艰难度日。对于身处这片大山的她来说,似乎总有一种想要逃脱的渴望。可惜,她并不是那种能靠学习走出去的类型,课堂上常常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成绩也一直在班级的末端。家庭并不富裕,未来看似无望。于是,她毫不犹豫地告诉父母:“我不读了。”她选择了离开学校,去寻找别的出路。
不久后,镇上的剧团招演员🎭️,她便毫不犹豫地去了。她总以为,歌舞表演可能是她摆脱贫困的钥匙。然而,现实却给了她一记重击。秦腔唱功远非仅凭热情能够弥补的,她并未取得多大的进展。每次上台演出,依然只能是个跑龙套的小角色,挣得的钱远不如在剧场打杂。经过一段时间后,她也意识到这一行业对她来说并不适合:“做演员🎭️的路不行,还是换个能赚点钱的活干吧。”
于是,她转行做起了餐馆的酒水推销员。令人意外的是,她的声音竟然引来了顾客的青睐。为了推销酒水,她唱了几句陕西民歌,没想到客人们竟然很喜欢,有些人甚至专门来餐馆听她唱歌。渐渐地,她发现:原来自己并非在戏剧舞台上注定成功,而是用歌声打动了别人。那时,她终于意识到,或许她真能通过歌唱打开一扇新的门。
这种“意外成功”的转变在许多追梦人的故事里并不罕见。就像当年《超级女声》走红时,也有选手为了一票一投,不惜花费巨资制作灯牌,甚至托人四处拉关系,最后仍然未能如愿成名,反而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多少人都以为“上了舞台,成名就近在眼前”,但却忽视了背后需要付出的庞大代价。
更让崔苗充满希望的是,某位顾客建议她参加《星光大道》,这是一档草根选手能够展示才华的节目。她对这档节目并不熟悉,了解后才知道,许多人正是通过它走向了名利的高峰。于是,崔苗果断辞去餐馆工作,带着攒下的几千元,毫不犹豫地去了北京。
然而,到了北京的她却很快陷入了困惑。她根本不知道《星光大道》究竟在哪儿,报名的方式也无从得知。她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些许线索,然而这也让她陷入了困境,几天后,她的钱几乎所剩无几,只得灰头土脸地回到陕西。
尽管如此,崔苗并没有放弃。她一封封写信给节目组,总共寄出了200多封,却始终没有等到任何回应。正当她几乎要放弃时,一个自称是“导演”的人找上了她,表示只需支付8万块就能顺利参赛。崔苗心动了,毫不犹豫地将钱交了出去。结果,那个“导演”却消失得无影无踪。此事无疑让崔苗心生愤懑,但她并没有因此放弃,反而坚定了继续追寻梦想的决心。
经过一番波折,她终于借助当地文工团的帮助,获得了参赛资格。但当她真正踏上《星光大道》的舞台时,才发现,参赛所需要的花费远远超过了预想。服装、道具、伴奏,样样都要自掏腰包。每一场比赛下来,竟然需要耗费20万元。尽管当地政府提供了一些资金支持,但相比庞大的开销,这些援助几乎微不足道。
最终,崔苗参加了四次比赛,哪怕连总决赛的门槛都未能触及,但她花费了120万,这是一笔不小的金额,甚至让她不得不向亲朋好友借钱,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舆论的压力也随之而来,网上关于她“花钱买名次”的讨论声不绝于耳。面对这些质疑,崔苗只能默默承受,内心充满了无奈。
事实上,选秀这条路早就不是个秘密,许多明星️的成名背后,往往都有无数金钱的投入。譬如,某男团选秀中的选手,其家人为了让他晋级,花费了数百万买投票码,最终却依然未能出道。崔苗也许正是出于类似的想法:“再多花一点🕐️,或许就能成功。”
然而,梦想与现实总是充满了矛盾和不确定性。为了偿还巨额债务,崔苗只得开始做商演。无论是企业年会,还是婚宴,她都接,只要有机会,她便会尽力去唱。有时一天跑两个场子,累得嗓子发炎,但挣到的钱却只能勉强支付利息。周围的人劝她:“别唱了,找个稳定的工作吧。”但她依然坚持:“只要能站在舞台上,就算没赚到钱,也不算失败。”
2024年,崔苗参演了电影《我心光明》,她在其中饰演一位陕北姑娘,电影真实地呈现了家乡的风土人情。有观众称赞她在片中的表现不像是在演戏,更像是活生生的她,那个坚韧的陕北姑娘。
如今,崔苗依旧在唱歌,偶尔在短视频平台发布自己的演唱视频。每当有人提起她曾为追梦投入的120万,她只是淡然一笑:“钱没了能再挣,嗓子要是废了,才是真的没有希望。”或许,她依然没有完全“清醒”,但她对歌唱的执着,依然让人无法轻易批评。
在讨论崔苗是否“值得”时,或许我们该思考:什么才是“值得”?是名利的成功,还是在追梦的路上敢于拼搏,哪怕没有结果?对崔苗而言,答案或许早已在她每一次开口唱歌的瞬间里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