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让人脊背发凉的心理惊悚片《灭迹》以颠倒的叙事顺序逐渐揭开迷雾,最先扑面而来的不是答案,而是一场 near-unhinged 的感官完成品:当主角🎭️的认知陷入瓦解,画面与声音共同把观众推向一场无法自拔的坠落。影展现场的口碑如潮水般涌来,整部片子在慢动作与镜头张力之间,给人一种近乎晕眩的审美体验,仿佛看见一个世界在光影里被扭曲、被吞没。
若要向前推回时间,导演路易斯·哈维尔·恩奈的这部处女作在末尾的解谜尝试显得有些多此一举。剧本在终章试图给诅咒找出一个成因,试图用理路把一切落到纸面的解释托起来,但更大胆的选择其实是让诅咒显现为一种超现实的存在。若能把叙事向更超现实的方向大胆推进,影片无疑会在境界上再上一层楼,让观众在不被解释束缚的前提下,继续在声画的边缘游走。
主角🎭️圣地亚哥,是一个为了拍到震撼画面而不择手段的摄影师。并非纯粹的恶人,他的火花❇️不过是野心与职业焦虑交错的一团火;他在道德的边界上不断试探,生活与事业的困顿,多半是他自作自受。当他得知女友怀孕时,第一反应竟是担心这会拖累工作进度,这种自我中心的聚光灯下,更多的是对世界的扭曲视角在作祟。女友的直言如同一记利刃:我们看到的总是一个与现实相反的世界。这个自视为拍摄真相的男人,注定要在亲身体验中被彻底颠覆。
为了获得骇人听闻的画面、以便将照片卖给杂志,圣地亚哥闯入一座被诅咒笼罩的凶宅。在昏暗的手电筒光里,一具疑似被鼠群啃噬的尸体突然显现,他迫不及待地按下快门,甚至为照片附上带有恶趣的标题。这场令人毛骨悚然的遭遇只是开始,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离奇事件让他五感逐步消逝——嗅觉、味觉等感官的消失,虽然在影像里难以直接呈现,但恩奈团队以声效的扭曲与空间的断层把这种崩解放在了最前线。最终章的声画结合堪称本片的高光时刻,观众仿佛能听见主角🎭️身体与精神共同崩塌的回声。
摄影师格劳科·贝穆德斯的镜头语言具备强烈冲击力。开场就搭建出一套极尽精密的影像体系,随着圣地亚哥的崩塌,这套体系逐步瓦解,镜头也变得支离破碎,仿佛要把观众也推向同样的崩溃边缘。当主角🎭️意识到自己真的要“完全消失”时,紧张的情绪转化为一连串疯狂而果断的选择——这是人物命运被声音与图像共同撬动的瞬间。剧本在结尾处的解释欲,显得有些画蛇添足;如果选择让叙事更为超现实、给观众更多想象的空间,影片的力量无疑会更具张力。
这部电影的成功,离不开恩奈团队为观众打造的强烈沉浸感。哈罗德·托雷斯几乎无处不在于镜头之中,这种紧扣主角🎭️视角的叙事选择,将观众紧紧绑在圣地亚哥“坠入地狱”的过山车上。像前辈们在寓言中传达的那样,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自作自受的人的毁灭之旅,而摄影机则成为引路人,带着观众一起坠落、一起沉没。若把叙述的重心放在更超现实的叙事手法上,或许这部作品能以更大胆的姿态,打开更多可能性,让恐惧在观众心中停留得更久,也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