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沉重的命运落在主持人肩上。梨园春的起伏,正是一场时代潮汐的波动,绝非某个人能完全左右的命运。车轮滚滚的历史,从来没有让谁稳稳站在潮头成为“常胜将军”的道理。若今世有声音把《梨园春》的盛衰归因于庞晓戈的离开,那只是片面的解读,更是在低估“时代”二字的分量。
要谈《梨园春》,就不得不回溯它的诞生初点。1994年,河南卫视汇聚了一群幕后智囊——有拿捏全局走向的决策者,有愿意投下真金白银的支持者,也有在台前幕后打磨细节的策划、编导、音乐与舞美团队。正是这群人拧成一股绳,才催生出中国第一档以戏迷对战为核心的电视栏目。如今这档节目已走过三十一个春秋,2019年还获得全球持续播出时间最长的中国电视戏曲栏目认证,这份成绩单,从来不是某一个人的功劳。
当然,倪宝铎与庞晓戈这对黄金搭档的贡献不可小觑。他们接地气的主持腔调、对戏曲的深厚理解,确实让节目多了几分“人情味儿”,成为观众眼中的定心丸。但真正让《梨园春》走向全国的,终究是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
上世纪九十年代,信息传播还没有如今铺天盖地的自媒体,电视、报纸📰才是掌舵的主力。资本市场迫切需要一个有影响力的平台来投放广告,《梨园春》的出现,恰好成了商家眼中极具吸引力的对象。当时观众可接触到的戏曲节目寥寥无几,这档将擂台竞技与传统艺术结合的栏目,一经开播就俘获人心——它的兴起,是资本需要、观众需要、时代需要三方共振的结果。
但时代从不停止脚步。如今打开手机,抖音、快手里的戏曲网红随手可得,名段不用等到周末的电视时段,商家投放广告也更偏好成本低、见效快的自媒体形式,谁还会蜂拥去找传统电视栏目?没有资本注入“活水”的梨园春,渐渐成了“无水之源”;再加上节目模式多年未有突破、熟面孔反复登场,观众的审美疲劳在所难免。这些困境,岂是换个主持人就能解决的?
归根到底,梨园春的红与淡,都是时代的产物。若把它的兴衰简单地归结于某个人的功过,既不公也没有道理。它曾经乘着时代的东风起飞,如今也只是顺着潮流调整姿态。这样的结局,早已注定,不必过分责备。时代在前,节目在后;适应潮汐、寻求转型,才是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