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幕上,炮火纷飞;而在影院下,观众纷纷离场。陈凯歌执导的《志愿军》三部曲,以一种令人失望的方式迎来终章。
今年的国庆档,电影市场弥漫着冷清的气息。备受期待的《志愿军:浴血和平》(以下简称《志愿军3》)在上映9天后,仅收获了4.83亿元的票房。令人震惊的是,影片背后竟然隐藏着超过5亿元的亏损。
然而,颇为耐人寻味的是,这部票房不济的作品,竟凭借豆瓣7.3的评分获得了三部曲中的最高口碑。在票房与口碑的巨大反差面前,这一局面不仅凸显了主旋律影片所面临的困境,也为陈凯歌的导演生涯留下了一个尴尬的注脚。
《志愿军3》的成绩单无疑让人惊讶。相比前两部《雄兵出击》获得的8.68亿元票房和《存亡之战》的12.06亿元票房,第三部的表现大幅缩水,直接少了6亿元。
这一现象并非孤立。2025年国庆档整体遭遇冷遇,首日票房仅为3.25亿元,没有一部影片突破亿元大关。但《志愿军3》的下跌幅度仍然远远超过了市场的平均水平。
更让业内人困惑的是,这部影片的排片和观众上座率之间出现了错位。尽管《志愿军3》曾拿到高达22.4%的排片占比,但上座率却仅为8.5%,远低于同期其他影片的表现。影院经理们不得不迅速调整排片安排,毕竟超过两个小时的片长已经限制了场次的安排和票房的回升。
与《志愿军3》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口碑爆棚的《震耳欲聋》,这部小成本影片凭借豆瓣9.0的高分,一举突破了2.5亿元的票房。观众对影片质量的要求,已经通过票房这一最直观的方式,表达得淋漓尽致。
尽管《志愿军3》在质量上有所提升,影片聚焦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后的“边打边谈”阶段,将上甘岭和金城战役的激烈战斗与谈判桌上的博弈巧妙交织。许多观众被片中情感细节所打动:彭昱畅饰演的姚庆祥在中立区遭袭时的坚守,黄继光临终时的“别告诉我娘”遗言,以及史连长为保队友的悲壮牺牲。
剧组为复刻上甘岭坑道,用了90天时间,从战士胶鞋上的纹路到谈判桌的尺寸,无一不严格遵循史实。而军事科学院的数据也指出,银幕上的每一个角色背后,都有350名真实烈士的身影。这种“每一帧都是牺牲”的沉重感,令影片超越了普通战争片的范畴。
然而,影片的短板同样不容忽视。有观众吐槽剧情像“PPT式拼接”,关键战役的篇幅不足半小时,陈飞宇饰演的角色被质疑“主角🎭️光环过重”。同时,影片中的谈判戏份仅占15分钟,很多观众认为其“弱化了外交智慧”这一重要主题。
陈凯歌的导演生涯仿佛一条抛物线。1984年,《黄土地》宣布了第五代导演的崛起;而1993年,《霸王别姬》更是斩获戛纳金棕榈奖,成为了难以超越的经典。然而,进入21世纪后,陈凯歌的创作之路开始走向坎坷。像《无极》那样空洞的剧情,和《妖猫传》视觉华丽但叙事失衡的问题,使得其作品逐渐被诟病。
《志愿军》三部曲,更是将陈凯歌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三部曲的制作总成本高达15亿元,但至今的账面亏损已超过5亿元。观众对于陈凯歌力捧儿子陈飞宇的做法争议颇多。豆瓣热评一针见血地写道:“导演努力让儿子青史留名,结果留下的是骂名。”从第一部到第三部,陈飞宇的角色几乎贯穿全程,镜头的占有率甚至超过了黄继光等真实英雄,这让不少观众觉得这部电影像是一部“战争版偶像剧”。
这种“家族式创作”的模式,令许多人开始质疑艺术创作的纯粹性。当个人的意志凌驾于市场规律之上,必然会导致反噬。《志愿军3》的失败,实际上是主旋律大片普遍疲软的缩影。
2017年,《战狼2》创下了56.9亿元的票房纪录,2025年,《长津湖》再次以57.7亿元登顶。这使得资本一度认为“正能量”就是稳赚不赔的公式。大导演、大场面、全『明星』️、家国情怀,曾被认为是票房的“万能密码”。
然而进入2025年,多部主旋律巨制接连失败。春节档的《蛟龙行动》,尽管花费了8亿元,但票房仅为3.4亿元;而国庆档的《志愿军3》,也是失败告终,整体亏损超过15亿元。
与此同时,流量『明星』️的号召力也开始走下坡路。『吴京』凭借“战狼”形象不断被消费,但他今年参与的两部客串片票房都未能取得预期成绩;陈飞宇和『易烊千玺』等“正能量流量”演员的失利,更是证明了“顶流『明星』️ 红片”已不再是成功的保障。
观众的审美标准悄然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满足于感情过于煽情或英雄符号化的作品,而是更渴望看到真实、共情、细腻的角色塑造。而当《志愿军3》依然遵循着传统的“大场面 激昂台词”的老套路时,观众的失望便成了必然。
在主旋律大片的沉寂之时,一些小成本影片实现了逆袭。警匪片《毕正明的证明》,成本仅2800万元,最终获得了1.5亿元的票房,投资回报率高达180%;现实题材影片《震耳欲聋》,讲述了听障群体维权,凭借扎实的剧本和口碑,最终突破了2.5亿元票房。
这些影片的共同特征是:没有流量『明星』️,没有大场面,也没有超强的IP,只有充实的剧本和真实的情感。这也证明了院线经理们的判断:“观众的门槛大幅提高,糟糕的故事即使砸再多钱也无法打动人,而一个好故事,即便没有『明星』️,也能逆风翻盘。”
年轻观众(18-24岁)占比首次跌破30%,这为行业敲响了警钟。Z世代更倾向于刷短视频,而不是观看套路化的电影,如何吸引这一代观众回归影院,已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为应对这一挑战,国家电影局计划于2026年起,黄金档期将最多容纳8部影片,并且需要提前半年进行调研。这一举措预计将有效避免档期过于拥挤而导致制作周期的缩短。
市场给出了最直接的反馈:同期的小成本影片《震耳欲聋》凭借强大的剧本和情感深度,以5000万元的成本收获了2.5亿元的票房,而《毕正明的证明》更是创造了180%的投资回报率。
陈凯歌曾表示:“与其说我是一个电影导演,我更愿意说自己是一个文化工作者,通过电影表达我对文化的思考。”如今,观众通过票房告诉这位“文化工作者”:我们尊重历史,但不愿被说教;我们敬仰英雄,但希望看到更加立体、真实的角色。
中国电影正经历着阵痛,而这也或许是其重生的开始。当《志愿军3》的硝烟散去,我们或许能迎来一个更加理解观众需求的陈凯歌,和一个更加健康的中国电影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