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为了追求时尚,会在手腕上佩戴一些装饰品。尽管大多数人将这些饰品视为佛珠,但实际上并不完全是这样。念珠在许多宗教中都有使用,包括我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不同的宗教和珠子的数量有所区别,因此,念珠在各个宗教中的意义也各不相同。《太上三元流珠经》里曾提到过一句话:受之用白真珠,圆正明朗,大如桐子者三百六十五枚,应星宿之度,日月所会之期。在道教中,念珠最早被称为流珠,其珠子数量有365颗、108颗等。最常见的是81颗珠子,象征着太上老君的八十一化。
道教自古以来主张天人合一的理念,从历史资料来看,念珠在修行中也有着一定的指引作用。《清黄庭内景经》曾提到:若得三宫存玄丹,太一流珠安昆仑,重重楼阁十二环,自高自下皆真人。由此可见,念珠最早是作为修炼法宝和信物出现的。在我国尚处于结绳记事的时代,著名道士葛玄便使用念珠来计数念诵的圣号。道教念珠的数量不仅有象征意义,还包含了深刻的哲学观念。例如,前面提到的365颗珠子代表着星宿运转的度数;108颗珠子则有双重寓意:一方面代表周天星斗的运转,另一方面与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相结合,代表天罡地煞的总和;而念珠的头珠则象征北极。头珠上方的葫芦状珠子,通常有三阶,代表三台。这串珠子不仅是道教宇宙观和天文概念的体现,也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使用念珠时,有一个重要的规定,那就是头珠不能越过。《北斗经》里提到:北辰垂象,而众星拱之,意思是北辰星不动,因此在转动念珠时,一旦转到头珠,应当回转并继续拨动。这一做法有着象征意义,既表示对前者的尊重,也代表着周天的循环。此外,念珠的数量还可以是十二颗、二十四颗、二十八颗、三十二颗、三十六颗等,这些数量分别代表了十二雷门、二十四节气、二十八星宿等道教文化中的重要概念。至于如何佩戴念珠,也需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尽管民间有一种说法认为珠子的数量越多,功效就越大,但驱邪和保平安并不只是看数量,还是要根据个人的五行属性来挑选。道教崇尚自然和简约,讲究阴阳相生、五行相化。所以,选择合适的念珠,关键在于它是否真正适合自己,而不是珠子数量的多寡。总的来说,念珠的流传已经有很长时间,每一串念珠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象征。不同的数量代表着不同的哲理。如果手腕上佩戴的是佛珠或流珠,我们不仅要注意其中的意义,还应当尊重不同宗教的文化。毕竟,尊重两个教派的信仰,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福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