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警方披露了几起未成年人玩手机游戏时不慎遭遇诈骗的典型案例。
前段时间,家住北京的小学生晨晨在游戏中遇到了一名声称可以免费送他游戏皮肤的队友。晨晨非常开心,按照对方要求在社交软件上添加了这名队友为好友。加了QQ后,骗子通过语音通话察觉出晨晨是未成年人,随即严厉指责晨晨因未成年身份导致其公司账户被冻结,并威胁要报警让警察抓晨晨,还要告诉他的老师和家长。突如其来的指控和恐吓让晨晨十分慌张,连忙恳求对方不要惊动老师和家长,询问解决办法。对方顺势提出让晨晨用家长的手机操作解冻。在对方的指导下,晨晨拿到了姥姥的手机并输入支付密码,姥姥账户里的钱开始一笔笔被转出。当频繁转账触发系统限制时,骗子又让晨晨购买电子商户充值卡,并发来购买链接,谎称操作后钱款会全部返还。最终,晨晨在短时间内损失了姥姥账户里的八万余元。
另一位未成年人光光也落入了类似陷阱。他在玩游戏时,一个陌生人表示愿高价购买他的游戏账号。光光同意后按指示将账号信息挂到某二手平台,但并未收到钱。在“客服”的指导下,光光登录了家长的手机银行App。骗子通过屏幕共享实时窥探到光光输入的银行账号、密码等关键信息,并诱导他将家长名下多张银行卡的钱集中到一张卡上。最后一步,当银行发送验证码到手机时,骗子通过屏幕共享看到验证码,异地登录手机银行,轻松转走了卡内资金。
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反诈中心副中队长刘罡指出,电信网络诈骗团伙有专门的分析部门,会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特点调整诈骗套路。暑期学生放假在家,针对游戏装备、账号交易、机票退改签、课程退费等类型的诈骗显著增多。骗子深谙社会变化,精准狙击学生群体的弱点——独处时间多、社会经验不足。更令人担忧的是,学生们还可能被动卷入涉诈活动,如在寻找兼职时接触到虚假广告,被要求帮忙发短信、转发内容,甚至提供银行卡,从而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动卷入涉诈案件中。
面对层出不穷的诈骗手法,家长该如何为孩子筑起安全防线?朝阳分局反诈中心民警王佳强调了“三不一多”原则: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一旦发现孩子可能遭遇诈骗,例如手机频繁收到银行验证码、手机疑似被控制等情况,家长需立即行动:迅速将手机SIM卡拔出,关闭Wi-Fi;立刻拨打银行客服电话,修改名下所有银行卡密码或挂失所有卡片;查询账户资金情况,确认有损失后,第一时间携带相关凭证到附近派出所报警。公安机关会立即启动紧急止付机制,尽力冻结涉诈账户,挽回损失。
虚拟世界的“大方”与“高价”背后往往藏着精心设计的骗局。暑期安全不放假,家长需提高警惕,加强对孩子的防骗教育,教会他们识别陷阱,保护好自己的财产安全。让孩子们在享受假期乐趣的同时,远离诈骗风险,度过一个平安、快乐的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