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史航女生再发声 推动社会认知进化!举报史航性骚扰事件的当事人“黑尾鸥1988”于2025年8月3日发布长文再度发声,围绕争议焦点、司法结果与社会意义展开讨论。她驳斥了关于“恋爱关系”的辩解,坦言自己20岁时因史航的“上位者”身份产生虚荣心,将骚扰行为误读为“爱情”或谋求体面身份的机会。她强调这种心理是权力不对等下年轻女性的常见困境,但绝不代表骚扰正当化。
当事人提到法院判决其指控“内容失实”是因为“现有证据不足”,而非事实不存在。她以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为例,指出即便留存证据(如录音录像),依然可能被反诉侵犯隐私权。败诉只能说明现有证据不足以证明对方做了,并非法院担保事件未发生。
她还控诉了权力结构问题,认为史航利用行业地位和“谈恋爱”话术模糊是非,而司法系统存在“男本位”立场,导致法律能做到的有限。2024年11月,法院认定她的博文内容失实且含侮辱性表述,判决她公开道歉,她已履行义务。败诉后,史航申请强制执行要求“实名道歉”并公开判决书,试图泄露其隐私,但被法院驳回。
此次再发声并非为了翻案,而是推动社会认知进化。支持方肯定她揭露权力不对等的勇气,认为性骚扰的隐蔽性导致举证天然困难;质疑方则指出她败诉后仍以“受害者”自居违背司法结论,长文被批“搅混水”。中立反思呼吁完善性骚扰举证规则,警惕舆论审判替代法律程序。
本案已超越个案范畴,演变为对性骚扰司法认定标准、舆论监督边界及行业权力结构的系统性拷问。事件揭示出文艺圈“青眼有加”话术对年轻女性的精神控制,反映了性骚扰举证难、反诉风险高的司法实践困境。同时,它承认“非完美受害者”的存在,反对以道德纯洁性否定受害事实。
该事件提醒人们在亲密关系或权力不对等场景中,对越界行为需及时留痕(如聊天记录/录音),但需注意合法性。法律裁决依赖证据链而非绝对真相,需区分“法律未认定”与“事实未发生”。当法律抵达边界时,公共讨论仍是推动制度完善的引擎。权力从不因沉默而瓦解,只会在阳光下消融。每个受害者都可能是困惑的幸存者,但每一次发声都是改变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