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洗钱监管力度不断加强。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共同起草了《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并向公众征求意见。
此前有关“个人存取现金超过5万元需登记资金来源”的规定引发部分用户的担忧,他们认为这会侵犯个人隐私并增加办理业务的复杂性。新版《管理办法》未再提及这一要求,但强调金融机构应进行尽职调查,并记录客户的身份信息及留存证件复印件。
专家指出,《管理办法》更加系统化和穿透性强,不仅扩展了适用范围,还关注整个服务周期场景,对客户身份和交易活动持续追踪。此外,新办法与《反洗钱法》衔接更紧密,细化了操作标准,特别是针对高风险客户的尽职调查措施更为具体。
在落实反洗钱尽职调查的同时,如何平衡客户体验与隐私保护成为金融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根据《管理办法》,金融机构为客户提供现金汇款等一次性金融服务且金额达到一定标准时,必须开展客户尽职调查,记录基本信息并留存有效身份证件副本。
未来金融机构需要找到“合规底线”与“体验温度”之间的平衡点。通过技术手段提高效率,精准分级减少干扰,透明沟通缓解隐私焦虑,以实现反洗钱合规、良好客户体验以及隐私保护三者兼顾的目标。
优化流程提升客户体验是关键之一。例如,对低风险客户简化流程,而对高风险客户则强化调查,避免一刀切影响多数用户体验。同时,更多采用数字化工具替代人工环节,如开发手机银行中的信息更新模块,支持在线上传证明文件并实时反馈核验结果,从而减少线下等待时间。此外,还需严格保护客户隐私,遵循最小必要原则,仅收集与业务相关的信息。
《管理办法》还对金融机构使用电子化手段保存客户资料及交易记录提出了明确要求。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自业务关系或交易结束后至少保存10年;金融机构要逐步实现以电子化方式完整、准确地保存这些信息,确保能够重现每笔交易,并经过适当授权后提供给监管部门和执法机关。
短期内,新规实施将导致银行合规成本上升,包括系统升级、人力投入和第三方数据采购等方面的费用。但从长远来看,标准化与智能化将降低人工误差,减少违规风险,使合规成本趋于稳定。推动银行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风控,最终实现“合规成本至风险收益”的正向循环。
未来《管理办法》落地后,银行将面临技术与合规挑战。一是需要升级系统来支撑新的管理要求,对技术和数据治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二是规则细化带来的操作复杂性,尤其是对“高风险客户”的界定和分级管理需制定更具体的内部流程;三是跨境业务合规管理难度可能增加,涉及境外关联方时需符合国际反洗钱标准与国内新规的双重要求,避免合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