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并非纵容借口 家庭教育需立规矩!8月8日上午,一名乘客发布视频称,在从深圳飞往大连的南航CZ6164航班上目睹了一场打架事件。起因是一名儿童在飞行过程中不断顶撞前排座位,导致前排女生多次警告无效后对其进行责骂。随后,这名男孩故意碰撞女生,造成其耳机掉落丢失。飞机降落后,双方发生激烈冲突,女生被对方一家四口打倒在地,并表示要报警。
“孩子还小”这一说法常常被用来作为家长面子、溺爱和逃避责任的借口。“孩子”身份成了突破规则底线的理由。柏拉图曾警示,对孩子最残忍的事就是让他心想事成。家长用“年龄特权”为孩子的错误兜底,实际上是在教会他们逃避责任。卢梭在《爱弥儿》中也指出,对孩子百依百顺会使他们成为不幸的人。那些从小受“孩子还小”庇护、从未学会尊重他人的孩童,长大后可能成为公共场合中最令人厌恶的人。2023年利用母亲诈骗打赏主播的案例正是这种教育恶果的体现。
从法律角度看,“孩子特权论”站不住脚。根据《民法典》,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的损害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在这次事件中,家长不仅没有制止孩子的滋扰行为,反而直接参与斗殴。涉事家庭特意选择飞机降落后才实施暴力,显然是为了避免飞行中闹事带来的处罚和危险。这表明他们并非不懂法,而是不愿守法。
社会对儿童的包容是一种善意,但不是义务。评论区对“熊孩子”和“熊家长”的批评显示,公众已经不再接受家长的托词。一味要求社会公众体谅自家孩子,实际上是将社会规范的责任转嫁给他人,消耗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相关部门在处理此类事件时,必须传递明确信号:法律面前没有“年龄特权”,监护责任不容推卸。
在这起事件中,男孩一路顶撞前排座位、故意碰撞乘客致使其耳机丢失,家长未有效阻止,反而全家围殴受害女生,这既可能违法,又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教育应在“孩子小”时建立规则意识。一位母亲分享了她的经历:当发现儿子乘机时习惯性顶撞前座,她立即严厉制止,因为她不想别人厌烦她的孩子;某位奶奶带两岁孙子坐地铁前,耐心教导孩子不要碰别人裤子和大声说话,使孩子全程守规矩,赢得了广泛赞许。真正的爱不是无原则的退让,而是以温柔而坚定的态度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这需要家长提前与孩子约定行为边界,当错误发生时引导孩子道歉赔偿而非寻找借口。
此外,公共管理方面也需要更细致的措施。南航数据显示暑期航班儿童旅客占比高达30%,但航空公司对儿童纠纷的预防机制明显不足。机组人员缺乏及时介入的意识与能力。交通场所可设立“亲子专区”,航空公司可以建立儿童乘客关怀流程,以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
希望家长不再以“他还是孩子”为辩解理由,代之以监护人的自省,方能让孩子真正成长,促进社会文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