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海洋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礼盒在网络上意外走红。不同于以往的纸质文件📄,这份礼盒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枚水滴形吊坠,里面装着由学校科考团从南极带回的海水,被不少网友赞誉为“最浪漫的录取通知书”。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这份饱含教育意义与文化寄托的礼盒,却在二手交易平台上被高价炒作,标价从1800元到5000元不等。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不少录取通知书礼盒或外壳被挂上网售,价格动辄上百甚至数千元。
近年来,许多高校在录取通知书的设计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不再将其仅仅视为入学凭证,而是赋予了更多文化内涵与精神象征。例如,中国海洋大学的南极海水吊坠,寓意着探索未知、胸怀大海,也折射出学校在海洋教育领域的独特使命。
原本,这样的设计应当是高校对新生的鼓励与祝福。然而,当一滴南极海水被标上价格、摆在货架时,原本的浪漫与庄重便显得格外讽刺。更何况,学校已明确声明并未授权出售相关物品,二手平台上的商品要么来源于收到礼盒的新生转卖,要么便是商家仿造的赝品。
有人愿意出高价购买,究竟是在购买什么?或许是借助名校录取通知书的“光环”,满足虚荣心理;或许是为了拥有一份他人拼搏换来的荣誉,来营造虚假的仪式感。但不论是哪一种,教育的真正价值绝非金钱能够替代。大学的荣光从来不在一枚吊坠、一纸通知,而在于青春岁月中真实的努力与成长。
从法律层面来看,二手平台允许录取通知书礼盒交易并不等同于违法。但问题在于,这类商品真假难辨,很容易成为造假者牟利的工具,买家一旦上当受骗,维权难度极大。更严重的是,高价倒卖的风气一旦蔓延,可能会引导部分学生错误理解录取通知书的意义,把本应承载梦想与责任的象征物,异化为一种可以交易的炫耀性消费品。
录取通知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新生收到的第一份来自大学的礼物🎁,是与学校建立情感纽带的重要见证。它本应被珍藏,被视作青春奋斗的证明,而非流通在市场上的“奢侈品”。当象征纯粹与努力的教育信物被明码标价时,失去的不仅仅是它的纪念意义,更是对知识和教育最基本的敬重。
录取通知书礼盒承载着青年学子的梦想和学校的初心,它的意义远远超出物质本身。对此,高校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管理,明确提醒学生该物品的特殊属性,倡导珍惜和保留;同时,对于转卖现象,可以制定相关约束措施,避免不当流通。二手交易平台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对明显存在高价牟利、侵权造假的商品加强监管,防止教育象征物沦为逐利工具。
教育的初心,从来不是用来炒作的“稀缺商品”。一枚吊坠、一份通知书的价值,在于它背后寄托的理想与努力。唯有守住这份纯粹,才能让青春与梦想不被商业利益侵蚀,让教育真正回归本该有的厚重与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