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李轶患脑梗的消息引起关注。视频中,他苦笑称自己45岁,天天治疗脑梗,结果也得了脑梗。这一事件再次让人们关注到脑梗这种疾病。有人认为换季时输注活血化瘀的中药注射液或扩血管药可以预防脑梗等心脑血管疾病,但这种说法并不科学。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神经医学部主任、主任医师范红星明确表示,目前没有任何药物能够通过短期输注预防脑梗塞这类血管性疾病。脑梗塞通常是由于脑血管病变或凝血功能异常导致血管堵塞引起的。范红星在门诊中发现,很多人担心换季引发脑梗塞,特意前来医院要求输液,认为这样可以稀释血液、溶解血栓。然而,这些想法在医学上并未得到支持。
季节更替时期确实是脑梗塞的高发期,气温波动可能导致血压和血糖不稳定,高温出汗多、低温血管收缩,容易影响血液黏稠度。对于原本就有血管狭窄的人群来说,更容易形成血栓并引发脑梗塞。但是,目前没有证据表明任何一种药物能通过短期输注起到预防作用。
盲目输液还可能带来风险。一些具有改善血液循环作用的药物成分复杂,若非治疗必需,擅自使用可能引发过敏、出血等不良反应,反而得不偿失。范红星强调,“冲刷血管”“溶解斑块”的说法并不现实。
在夏秋交替之际,正确保护血管、预防脑卒中的关键是控制好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如果已经存在血管狭窄或动脉硬化,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服用抗血小板或降脂药物,并在身体不适时及时就医。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样重要,注意随气温变化合理增减衣物,及时补充水分,避免血液过度黏稠。适当进行户外运动、接触阳光也有助于稳定血压和血糖水平,是科学防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