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存款不香了吗 资金纷纷转战资本市场。北京的张扬最近把到期的5万元定期存款取了出来,没再续存,而是买了基金。她表示银行三年期利率只有1.69%,还不如她手中的那只基金,三个月就涨了8%。此时,她的手机屏幕上显示上证指数60天内涨幅达到11.34%。
像张扬这样“挪钱”的人越来越多。央行7月数据显示,居民存款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1.11万亿元,而证券、基金这些非银机构的存款却增加了2.14万亿元。这意味着大家正把银行里的钱转移到资本市场。
小区门口的银行网点以前大爷大妈排队存定期,现在柜台前冷冷清清。理财经理小李说,3个月期存款利率不到1%,存10万一年利息才1200多,还不够买件羽绒服。融360的数据更直观:6月银行整存整取利率,3个月期平均为0.949%,5年期居然比3年期还低,只有1.538%。也就是说,存得越久,利率反而可能越低。有网友计算过,10万元存五年,利息还不到8000元,连跑赢通胀都难。
反观资本市场,不少基金表现亮眼。吴凡买的一只权益类基金累计收益达22.76%,相当于存银行17年的利息。“以前总怕亏,现在发现捂着钱不动才是真的亏。”她最近又补了仓,打算趁行情好赚点旅游基金。
央行的M1和M2数据也揭示了另一层变化。M2包括定期存款,M1主要是活期存款和现金,这两个指标的“剪刀差”在收窄,说明大家把定期存款转成了随时能花的“活钱”。这背后是市场信心回暖。做生意的老王以前总把钱存定期求稳,现在把一半活期存款放在股票账户,“行情好了,得敢出手。”企业也是如此,活期存款多了,意味着手里有更多钱可以随时投项目、扩产能。
这种“存款活化”就像给经济加了润滑油。以前钱趴在银行睡大觉,现在流动起来,有的进了股市,有的买了理财,有的变成了企业的投资,整个市场都活跃起来了。
有人担心这么多钱冲进股市会不会是“瞎炒”。其实这次资金搬家有个特点:散户不只是直接买股票,更多通过基金、含权理财入场。比如小张不敢自己炒股,就买了银行推荐的“固收+”产品,既有债券打底,又能沾点股市的光,三个月赚了4%。
不过风险也需要注意。股市涨得猛,跌起来也可能很快。以前靠跨城存钱赚点利息的人现在转去买基金,也得记住“别把鸡蛋放一个篮子”。可以把一半钱放货币基金当“活期钱包👛”,剩下的分几份买基金和股票,涨跌都能扛得住。
从银行存款到资本市场,这波钱的“搬家潮”反映了大家在用脚投票:当存钱的利息跑不赢物价时,自然要找更划算的去处。对普通人来说,这不仅是赚钱的机会,更是个信号——理财不能再靠“存定期”躺平了,得学着看懂行情,管好自己的钱袋💰️子。
至于银行,恐怕也得琢磨新招了。毕竟当存款不再“香”的时候,光靠降息揽储不够,需要拿出更实在的产品才能留住客户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