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奇号”火星车传回一组白色球状物体的照片时,全球科学家的目光瞬间聚焦。照片中,数十个圆润的物体从火星土壤中冒出,形似地球上的马勃菌。更令人惊奇的是,连续观测发现这些“蘑菇”竟在短短几个火星日(约合地球3天)内体积增大,甚至在被车轮压坏后又重新长出新的个体。
“地球上没有任何地质力量能产生数百个具有蘑菇形态的结构,并在周围排出类似孢子的物质。”印度微生物学家达斯博士在分析这15张连续拍摄的照片时如是说。这些“蘑菇”的快速生长特性让部分科学家大胆推测——我们可能首次捕捉到了外星生命的活动证据。
然而,科学界对此存在巨大分歧。持怀疑态度的地质学家指出,火星表面的环境对任何已知生命形式都堪称地狱:
- 大气压力仅相当于地球海拔32公里高处,宇宙射线和紫外线肆意轰击地表,
- 昼夜温差剧烈波动,从白天的20℃骤降至夜间的-100℃,
- 干燥程度远超地球沙漠,仅存的水分也是高浓度盐分的咸水,
“没有生命体能同时承受这种极端的辐射、温度和低压组合。”一位行星物理学家断言。当一张照片显示火星车表面疑似出现黑色真菌样本时,质疑者立即反驳:那更可能是火星上常见的赤铁矿颗粒。
正当争论胶着时,2024年“毅力号”在耶泽罗陨石坑的发现再添悬念。它钻取的红色岩芯上布满奇特的“豹纹”斑点——浅色小点被黑色晕圈环绕,化学分析显示其中富含铁和磷酸盐。在地球上,类似特征通常与地下微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如果火星曾存在生命,它们最可能藏身何处?”这个问题的答案指向了地下世界。轨道探测器揭示,火星夏季某些山坡会出现深色条纹,每天延伸5-10米,寒冷季节则消失。科学家推测这可能是高盐度液态水的流动痕迹。更惊人的是,地下两米深处可能存在隔绝辐射的液态水湖,那里温度适宜,或是微生物最后的避难所。
为揭开谜底,人类正启动两大“星际考古”计划:
1. 中国天问三号(2028年发射):将派遣两枚火箭,一枚携带着陆器钻探火星地下两米采集样本,另一枚在轨道待命,最终将样本送回合肥的最高等级生物隔离实验室,
2. NASA样本返回任务:尽管原计划因110亿美元高成本受阻,但新方案采用商业火箭技术,有望将毅力号采集的“豹纹”岩芯提前至2035年送回,
而西班牙力拓河的发现为火星生命探索提供了关键线索。这条河水像醋一样酸(pH值1.5-3),却滋养着细菌、藻类和真菌。当河水蒸发,微生物被针铁矿纳米颗粒包裹,形成化石。数百万年后,这些含铁矿物逐渐转变为赤铁矿——与火星梅里迪亚尼平原的矿石如出一辙。
“火星赤铁矿形成于30-40亿年前,当时地球生命刚起源。由于火星缺乏地质活动,微生物结构可能保存得比地球更完好。”天体生物学家雷默拉指出。但现有探测器无法对岩石切片分析,即便毅力号发现锌和锗浓度比火星地壳高出百倍——这些元素在地球热液区常与微生物伴生。
随着2025年6月港大学者李一良团队在《自然天文学》宣布完成天问三号着陆点选址,人类距离解答“宇宙孤独之问”又近一步。当被问及那些引发争议的“火星蘑菇”,任务科学家意味深长地说:“生命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顽强。如果地球微生物能随探测器登陆火星,或通过陨石跨行星传播,那么火星‘蘑菇’可能是我们送去的‘外星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