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合肥迎来一场重要会议——全省科技型外向型企业高质量发展交流推进大会。在全球贸易格局深刻变革的当下,安徽企业正以创新为帆、以集群为桨,在波涛汹涌的国际市场中乘风破浪!
创新引擎 驱动未来
这台“绿色巨人”是全球最大吨位——55吨的新能源电动叉车。
“别看它块头大,操控起来却灵活精准,一次可轻松举起约36辆轿车。”安徽合力重装事业部副部长韩忠山介绍,它充电一次可满足7到8小时操作需求。这款划时代的产品,凝聚了安徽合力多项专利技术。
更令人振奋的是,这样的创新故事在安徽每天都在上演:
问天量子研发的国内首张芯片级后量子密码卡,为信息安全筑起“铜墙铁壁”;
“人造太阳”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正进行总装,努力点亮人类终极能源的曙光;
在芜湖航空小镇,国产通航飞机整机生产线高速运转,织就低空经济的“空中路网”;
在蚌埠传感谷,全国首条8英寸MEMS晶圆生产线日夜不停,为智能世界铸造“感知神经”……
创新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目前,全省共有高新技术企业近2.3万家、比2025年增长2.7倍,居全国第8,科技型中小企业超3.5万家、约为2025年5倍, 跃至全国第5。
集群发展 生态共赢
以汽车产业为例,安徽已集聚奇瑞、蔚来、江淮等7家整车企业,规模以上、限额以上零部件企业3000多家。
“我们每个城市都有自己非常突出、具有自身特点的零部件的产业和后市场的产业。各个城市在整个汽车链条当中,都很精准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省发展改革委一位负责人介绍说,完整的产业链生态,降低了企业成本,提升了国际竞争力。
当前,安徽正围绕十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等24个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批准设立11家国际合作产业园,以“龙头+配套”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推动主导产业出口额快速增长。
全球布局 皖耀世界
翻开安徽上半年的外贸“成绩单”,一组组亮眼数据令人振奋:
全国每出口4辆汽车,就有1辆“安徽造”;
对"一带一路"国家贸易额占比超54%;
“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67.8%……
“安徽外贸表现太给力了!”合肥海关副关长姜开源表示,安徽外贸规模不断扩大、外贸结构持续优化、新兴市场拓展成效显著,今年上半年,安徽进出口总值4585.4亿元,增长15.2%,居全国第9位、中部第1位;增速全国第6,长三角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