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2025世界机器人大赛青少年设计赛盛大启幕,科技新苗竞相绽放创新活力
2025年3月15日,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内人潮涌动,全球青少年机器人领域的顶级赛事——2025世界机器人大赛青少年设计赛在此正式拉开帷幕。来自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的2.3万名青少年选手齐聚一堂,携1.8万件原创机器人作品展开巅峰对决,创下该赛事创办以来参赛规模新高。这场被誉为“机器人界奥林匹克”的盛会,不仅为全球青少年搭建了展示科技才华的舞台,更成为观察未来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储备的重要窗口。
国际顶尖赛事首度实现“全场景覆盖”
本届大赛以“智联万物·创见未来”为主题,首次实现“海陆空天”全场景覆盖。在3.6万平方米的赛场上,从模拟火星探测的“星际穿越”赛项,到聚焦海洋生态保护的“深海卫士”挑战,再到服务智慧城市建设的“未来社区”任务,参赛作品横跨12个科技领域,涵盖人工智能、生物仿生、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大赛组委会主任李明教授介绍,今年特别增设“AI伦理挑战赛”,要求选手在完成技术任务的同时,需通过算法优化平衡效率与公平性,引导青少年树立负责任的科技创新观。
00后选手展现惊人技术实力
开幕式上,16岁的中国选手陈雨桐团队展示的“仿生章鱼机器人”引发轰动。这款直径仅15厘米的软体机器人,通过3D打印硅胶触手与神经网络算法结合,不仅能精准抓取易碎物品,更可自主识别水质污染。该团队负责人透露,作品灵感源自去年参与的渤海湾生态调研,目前已有企业洽谈技术转化。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主席让·皮埃尔在观摩后评价:“这些作品的技术成熟度远超预期,某些算法已达到研究生水平。”
跨国协作成新趋势
值得关注的是,本届赛事涌现出大量跨国联合战队。由中美日三国学生组成的“Global Minds”团队,耗时8个月研发的“森林火灾预警无人机群”,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共享,可在10分钟内完成50平方公里火情监测。该团队日本成员山本健太表示:“文化差异反而激发了创新火花,中国伙伴的硬件开发能力与美国队友的算法优势形成完美互补。”据统计,跨国团队作品在创新指数评分中平均高出单国团队27%。
产学研深度融合培育未来人才
大赛期间同步举办的“全球青少年科技峰会”上,特斯拉、波士顿动力等32家科技巨头发布“青少年创新扶持计划”,承诺为优秀选手提供实习岗位与研发资金。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宣布设立“机器人创新奖学金”,每年遴选20名金牌选手直通硕士项目。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刘培俊指出:“通过赛事构建‘选拔-培养-转化’全链条,正在形成中国特色的科技人才培养范式。”
随着初赛阶段正式启动,各赛场陆续展开激烈角逐。据组委会透露,本届大赛特别设置“最佳商业潜力奖”,由红杉资本、高瓴创投等机构组成评审团,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作品进行投资评估。这场汇聚全球智慧与激情的科技盛宴,不仅将决出新一代“机器人之星”,更在悄然重塑着未来科技创新的版图。正如大赛主题曲所唱:“今天的奇思妙想,就是明天的世界模样。”在这片属于青少年的科技沃土上,创新的种子正破土而出,孕育着改变未来的无限可能。